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一期:货币资本的循环

Haijun Qiu

开篇

这是一张货币,它是我们用来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一个中介物,当然它还具有储备功能。但是大家可能会有一个问题,同样都是使用货币,为什么资本家可以使用货币进行增值?而当时英国的纺织工人却仅仅只能维持温饱,甚至越拼命反而越恶化。为什么努力纺织并不等于对等的财富增长?仅仅是因为数量不够吗?

也许大家在看过了第一卷的前四期会告诉我。是生产资料被控制在资本家手里,并在这个基础上来提取剩余价值,导致分配的严重不均,促使资本不断的向上集中,不断加固所谓护城河,由此造成了针尖型的贫富分布结构,这都是建立在货币的基础上,对于资本家来说,货币拥有双重功能,即货币即使交换的媒介也是实现增值的工具。

关键点就在于利用剩余价值的各种形态循环,以此来形成资本的流动积累。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同样这也是我们本期的内容。

货币资本的循环

通过第一卷,我们知道了货币的两个流通公式

第一个公式是我们平时最常用的也就是货币,作为中介来完成商品的交换,而第二个公式则是资本增值的核心。同样也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运作的核心。
但是马克思在第一卷的时候并未完全的展开剖析它的循环过程。而在第二卷的第七稿中,则是彻底的展开,剖析了它的循环过程即

在这个公式中,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 和 G’ 表示由剩余价值增大了的 W 和 G,这意味着,我们本期会非常的抽象和复杂。


首先,资本循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货币购买商品生产资本的职能,商品销售转化为货币。

第一阶段(G-W)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阶段 G-W。
资本以货币形态开始,资本家通过货币来去购买商品,以此来去开启整个的生产过程。可能大家会问资本家用初始资金买的这个商品是什么?

答案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因此这个 W 要进行一个展开,即

那么公式就变成了

这个过程大家可以理解为资本家在这一交换过程中并不寻求直接的消费价值,而是通过商品的交换,为后续的增值过程来去做一个准备,大家还可以发现一个很不舒服的点,就是人被当做了一个商品进行买卖,这正是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力商品化

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劳动力被视为一种商品可以被资本家购买和雇佣,它是资本增值的关键。因为它是活劳动,可以产生剩余价值,即劳动力提供的劳动量一定是大于其劳动力价格的。

说白话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超出了其自身的工资,这部分超额劳动时间创造了剩余价值并被提取。这就是预付价值资本化或者剩余价值生产的根本条件之一。它处于一个有能力创造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状态中。

这种形式的资本,马克思称之为 P,因此

G 和 P 是同一个资本价值,只是处在不同的存在方式上。

说白话就是 G 是货币状态或者货币形式的资本价值,也就是货币资本,货币在这里的角色表现为资本价值的第一个承担者,而货币资本也就表现为资本预付的形式。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初始过程,就已经跟工人用货币购买商品的过程拉开了差距。对于工人来说,货币仅仅是交换商品的中介,它的过程为当工人得到了商品后交换便结束。

说白话就是用劳动力来获得工资,用工资来去购买商品,交换结束。

而对于资本家来说,货币可不仅仅是一个交换的媒介,它还可以通过商品交换来去变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为资本增值提供一个前置条件。

那么,此时资本价值完成了由货币形式到初始生产形式的一个转化。

或者我们说白话就是第一个阶段是一个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阶段。

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点是,由于劳动是以工资的形式,也就是用货币来购买的,但是它是不合理的,工资只是一个伪装的形式。核心在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被资本家所控制的,这也就意味着工人除了自身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通过出售劳动力来去换取生存资料,它其实是一种双重剥削。即工人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一旦离开了生产资料后,是无法独立生产的,劳动力必须与资本结合才能创造价值。因此,他必须靠出卖自身的劳动来维持生活。所以这个表面看起来平等,你情我愿的货币交易背后,是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垄断权对工人劳动的一种控制。它并不是交易产生的结果,而是交易得以进行的前置条件,这就造就了分配会天然的存在不公。因为工人在面对资本家时,根本没有话语权,他们的关系从进入循环的第一步开始就已经拉开了差距。


第一重剥削:对生产资料的剥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失去了对生产资料(土地、工厂、机器、原材料)的所有权。这些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这就导致了工人无法独立生产、无法自主生存,他们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本质上,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剥夺,工人被排除在生产过程的控制权和所有权之外。


第二重剥削:剩余价值的榨取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了价值。但是,他们拿到的工资,只是他们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也就是他们生存所必需的那部分。
但是工人的劳动实际上创造了超过他们工资的价值(剩余价值),这一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这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剩余价值剥削,资本家不生产任何价值,却靠占有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值。


所以,双重剥削的逻辑可以这样总结:

  1. 工人被迫脱离生产资料,被排除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之外(第一重)。
  2. 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超过工资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第二重)。

更深一点的思考:

这也是马克思非常强调的:
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并不是从“交换”开始的,而是从“不平等的生产资料分配”开始的。
所以,表面上是自由交易、工资买卖,其实背后隐藏着一种历史性的阶级支配关系。

换句话说:
资本主义的市场交易掩盖了背后的阶级剥削——这种剥削不是交易带来的,而是交易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这也是马克思说工资是对劳动的伪装形式的核心逻辑。


第二阶段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看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生产资本的职能。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大家可以试着这样去理解。

即第一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是为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循环打基础。

这就像是一台机器要动起来,你得先把齿轮放在对应的位置上才能运行和循环。所以它的公式也就是第一阶段的公式到 P,即

这里的虚线,表示资本流通被中断,而资本的循环过程则在继续循环,大家很好理解,这个中断,大家可能会疑惑。

我们说白话就是资本买回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他们没有相结合,进入生产过程,并创造出远超原来价值的商品时,是不会进入到流通领域的。

这就像买回来一堆布和机器,但没有做成衣服这种商品之前,资本不会让它进入商品流通这个领域。

而这个过程,便叫做从商品流通领域进入到生产领域。大家注意,正是这个过程产生了进一步的剥削。
资本通过生产过程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并转化为了商品。在这个阶段,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为自己创造了价值,也就是自己工资的价值,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以此来不断的积累、循环。

资本家在这个阶段不仅支配着这些商品的价值,而且在货币形式上占有这些价值。当资本家支付货币时,这一行为本身就包含着货币的回流,即货币只有通过商品的出售才能流回到资本家手中。

但这一过程的大前提是,资本家必须是商品的生产者,而对于工人来说,他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自身的生活。因此,工人的生活需要他们必须持续的进行消费,这就要求了资本家必须定期支付给工人工资,使其能够不断的进行购买,维持日常的生活,反复的进行的行为。为了完成这一循环,资本家必须不断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来去存在。资本始终充当货币资本的角色,与雇佣工人形成对立,并且为了让雇佣工人能够完成这一消费和生产过程,必须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以商品的形式来去供其购买,这就像很多个资本家们建立了不同领域的商品买卖循环这种。从商品流通一旦建立,那么流通会高速的发展,而商品的生产规模也会随着流通不断扩大,那么资本积累也在不断的扩大。当这种依赖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普遍化时,商品生产便成为了生产的普遍形式。而这种普遍化,又会带动社会分工的加剧。资本家们生产的商品越来越细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逐渐分裂成独立的生产过程,这便是我们本期片头中提到的那句。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发展到什么程度。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为自己的财富积累不断的按下加速键,而工人只能被迫一次次的按照规定生产,以此来维持现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被物化,被异化,甚至很难认识到束缚自己,剥削自己的力量竟然是自己创造并提供给资本家的。突然有一天,有人发现了这一阶段的剥削本质,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暂停键。但当它按下后,没有任何反应,是这个暂停键坏了吗?不,这是当历史进程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某个规律一旦形成,那么个人意志在面对历史这个庞大的滚滚车轮时,显得无比的渺小和无助,__这便是历史进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正如马克思写道,任何商品生产的经营都同时成为剥削劳动力的经营,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才成为一个划时代的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在它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技术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变革,并且不可比拟的超越了以前的一切时期。

那么,此时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那岂不是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与历史不符呀,答案是没有绝对,只有相对,这也是辩证法的核心,即一个客观规律的形成,往往要经过三个阶段。从无到有,由量变引起质变,从对立矛盾到辩证统一,以此不断的螺旋上升。

就比如,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这就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进程。百年前是工人阶级无助的按下了暂停键,但并未有所回应。在今日,我想是那些吃着人血馒头的资本家疯狂的绝望的试图按下暂停键,但是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始狠狠的碾压他们。

观察这些历史的变迁,你会发现有些是良性的,这些往往都是围绕着人民来进行的。它会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进化,而有些则是恶性的,这些通常都围绕着少数特权者或者既得利益者,他们往往会被清算。比如法国大革命路易国王被送上断头台。


第三阶段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第三阶段,也就是商品销售与资本增值的最终实现阶段,即

在这个阶段,生产出的商品 W’ 被转化为货币 G’,最终的商品也就是 W’ 在生产过程中,它不仅包含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还加入了通过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商品 W’,劳动力的剩余劳动和生产资料的价值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增值,所以公式到这里不是 W 而是 W’,我们把它展开就是


使这个 W 变成 W’ 的是它的相对价值量,是和生产它所消耗的资本 P 的价值相比较的价值量。W’ 这个价值等于生产它时保存的价值再加上生产资本提供的剩余价值。它的价值大于了资本价值,多了这个剩余价值小 w,而 G’ 也是同理,即

通过商品销售,资本家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并在其中实现了货币资本的增值。此时,货币资本 G’ 已经超出了初始投资的货币 G。因为它包含了剩余价值,这个阶段的关键就在于资本通过商品交换将剩余价值从商品中释放出来并将其转化为货币。

正是在这一阶段,资本的增值才得以真正体现。资本家通过商品的售卖收回其初始投资的回报,大家也可以俗称为回本,并且获得了剩余价值。

所以,该阶段的公式展开应该是这样子的

可能大家会觉得有些抽象,我们还是以衣服为例,比如一件衣服的生产成本是 30 元。这其中就包括了原材料,工人工资和其他费用,但资本家通过市场定价将衣服的售价提高到了 80 元,这个多出来的 50 元就是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劳动者超出其工资部分所创造的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而这种增值可不仅仅是价值的增加,还是资本自身的一种扩张。

在货币资本的循环中,W’ 和 G’ 分别代表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它们是资本增殖的不同形式。W’ 和 G’ 的变化并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减,而是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的一种动态循环关系。资本家通过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使预付资本增值。大家注意,这个值是数字的增减,从而去推动资本的再生产和增殖,而这个殖则是繁殖的殖,说白话就是以“值”带动“殖”,形成资本的自我扩张。


此时我想新来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该怎么区分正常经营的企业和压榨劳动者并不断剥削劳动者的资本家。答案是,除了看生产资料的归属权外,最关键的还是分配,也就是围绕着剩余价值的各种行为。这里我们在第二期的时候详细的讲过了,同样我也觉得这是我在讲资本论前两卷时遇到最难处理的点,因为现在很多人对资本和资本主义这两个概念是模糊的,导致一听到类似的词就会天然的与剥削,打倒等等进行联想。
这会对那些正常经营的企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在涉及到剩余价值的分配这里时,我会不断的提到类似的话。也请大家别嫌我啰嗦,我认为这是一个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单纯的举着一个大旗,单一的告诉大家,剥削剥削还是剥削,反抗反抗就是反抗。那属于我在愚昧大众,并靠着所谓的共情去博取流量,因此这就导致了我每一期很长。而且对于感性的人来说,看起来非常不舒服,缺少了很多所谓的爽点,因为全是冷冰冰的去意识形态化的客观理论,不带有主观的情感描述。


好了,我们回到正题,现在大家已经明白了,三个阶段的分解,我们将它们组合起来,那么公式就是

你会发现这个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且互为条件的转化而组成的。这些转化通过形态变化,形成了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有两个属于流通领域:

一个属于生产领域

在每个阶段中资本的形态和职能都在不断的变化,最终在过程的终结阶段资本回到最初的形式,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在流通阶段,资本表现为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而在生产阶段,它则表现为生产资本。在资本的总循环中,这三种形式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只是资本在不同阶段的职能表现,而依次承担着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职能,而将它们组合起来,便是我们所熟知的产业资本。


观察这个循环过程,你会发现他们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即资本循环,只有在不停的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时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资本在任何一个阶段停滞,那么整个循环就会被中断。

就比如,如果在流通阶段停滞,货币资本就会变为储藏货币。如果在生产阶段停滞,那么生产资料将无法使用。使用工人也会失业,如果在最后的一个阶段停滞,那么商品无法销售,流通也会停滞,这就像是出口被堵住了。
这便依次的对应了我们所熟知的客观经济现象。即经济滞胀,生产过剩,经济衰退,市场萎靡与库存积压。

现在我们把视角拉大,你会发现在这场循环中,资本从一开始的货币资本最终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资本。这也就是针尖型分布的一个原因及大的资本家会不断的打压,收购,垄断自己领域的小的资本家,最终造成财富越来越集中。所以大家便能明白,产业资本是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开始和结束。货币只是作为资本的预付形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围绕着盈利来进行的,生产过程只是他为了获得剩余价值的必要步骤。而生产阶段,在资本循环中起到了一个中断的作用,它连接了的流通过程,并且充当了增值价值的一个中介,生产过程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商品生产,而是通过增殖资本实现最终的财富积累,我们说到底整个循环过程的本质就是,资本通过生产和商品的流通不断增值,最终回到货币的资本形式,准备再进入新的一轮儿循环。资本在这一循环中。不断的自我增殖以盈利为核心目的,生产过程只是这一增殖过程的手段。


结尾

此刻我想大家便明白了,我们本期开头的那个问题,即同样都是使用货币。为什么资本家可以使用货币进行增殖,而当时英国的纺织工人却仅仅的只能维持温饱?

答案就是工人通过个人消费来艰难的维持劳动力,而资本家则通过不断循环增殖实现利润最大化。而生产本身就是他们财富增殖的一种隐形的中介,这就造成了上层越来越富裕,底层越来越贫困。
同样,大家也能理解,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所描述的他那个时代的资本家所推行的法律和政策,只有利于他们自己,而不是有利于整体的社会。正如他写道,利润率并不像租金和工资那样,随着社会的繁荣而上升,随着社会的腐败而下降。相反,他在富国中自然是低的,在穷国中自然是高的,而在那些最快速走向毁灭的国家,利润率往往是最高的。

如果大家觉得有些抽象,我们不妨换种说法。正如罗马帝国的灭亡,在当时罗马的公民们已经被彻底的异化,他们冷漠的看着那些所谓的国王们一个接着一个的被推上台,然后又一个接着一个的被抹杀,无所谓的看着他们的军队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败仗。甚至在他国入侵时,里应外合的开门揖盗,满心欢喜,却又无可奈何的加入了敌人的行列。这一切都是因为罗马当时的贫富悬殊极大,也正是因为这样造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与腐败,整个罗马当时的政治体系彻底僵化。国库是贵族和富人的敛财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各个阶层之间彼此仇视。而且默默的无知的,愚蠢的,甘心的,无辜的,在互相无形的厮杀。我们还能看到的是当时那个国家最聪明的头脑,在这种情况下,还在不断的撰写是非不分扭曲,黑白的文章使这种敌视和厮杀更为隐秘,更为巧妙,最终直至灭亡,我想此刻你应该会明白,这便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就是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
比如:

  • 谁拥有生产资料(地主/资本家)
  • 谁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靠卖劳动力生存(农民/工人)
  • 商品如何流通
  • 剩余价值如何分配

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阶级结构、财富分配、生产力发展。


二、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

  • 法律
  • 政治制度
  • 政党
  • 文化
  • 教育
  • 思想观念
  • 宗教、道德、美学

这些东西表面上看是超脱的、精神性的,其实都是由经济基础支撑的
谁控制了经济基础,谁就控制了上层建筑。

比如:罗马帝国末期,贵族把国家机器变成了他们的私人工具,这就是经济基础(贵族掌控生产资料)决定了上层建筑(腐败的法律、军队、宗教)。


三、为什么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为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运行的基本模式和目标:

  • 谁掌握财富,就决定谁可以制定法律。
  • 谁控制生产资料,就控制军队、警察、法庭、教育、新闻。
  • 上层建筑的存在目的是维护现有经济基础的运行秩序和合法性。

比如:

  • 资本家通过法律、媒体、美学,把“工资是公平交易”“贫富分化是自然现象”变成常识,来掩盖剥削。

四、为什么说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但一旦上层建筑形成,它也会反过来维护、巩固甚至阻碍经济基础的变化。
比如:

  • 罗马帝国末期的腐败法律、军队、宗教疯狂压制平民起义,妨碍社会变革。
  • 当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可以进入新阶段时,落后的上层建筑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 比如你说的:亚当·斯密描述的资本家制定的法律,其实已经在为资本增殖开绿灯,而不是全社会的利益服务。

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是辩证的,而不是单向的。


五、你说的罗马帝国例子,特别能说明这个逻辑

  • 经济基础:土地、财富高度集中,贵族掌控一切,平民赤贫。
  • 上层建筑:政治腐败、法律成为贵族利益工具、宗教沦为麻醉人民的工具。
  • 反作用:上层建筑通过暴力、洗脑、文化异化,阻止贫民反抗,让整个国家彻底僵死。

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标题: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一期:货币资本的循环
  • 作者: Haijun Qiu
  • 创建于 : 2025-05-31 21:00:00
  • 更新于 : 2025-06-05 12:20:09
  • 链接: https://blog.invictusqiu.top/2025/05/31/Capital-05/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