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七期—终: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和流通

开篇
一个理论体系不仅会欺骗买者和受众,他也常常欺骗卖者和提出理论的人。将马克思的这句话作为我们资本论第二卷的结尾篇,我认为再合适不过。在我们第一卷中,我们详细的讲了单个资本家是如何通过预付工资提取剩余。剥削劳动力的,但是如果只分析单个资本,我们是没有办法解释资本主义是如何整体运作的。这便是资本论第二卷的核心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和流通,它可不仅仅是个别资本的相加,而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这就像一个公司,账上有 100 万,但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不是这 100 万和其他公司的相加,而是各公司之间相互动态的交错的账款。借贷交易和再投资所形成的一个整体,所以新刷到的朋友建议您尽量的看一下前几期,因为本期我们会直接用从第一期开始讲过的所有概念进行汇总和深入,还会涉及到不同理论的比较。当然,或许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比起习惯用所谓一句话去片面的带有煽动性的总结,某些理论并指用大家想听到的具有普世性的伪意识形态。把资本资本家资本主义三者混为一谈,制造焦虑并最终归结为我们都在用力的活着来说,本期又臭又长,它也并不能让你看完后就升职加薪,一夜暴富,这不现实。按照规划,前两卷是去意识形态化的,给大家讲曾经有产业资本所引发的大规模的剥削失业物化产业转移,殖民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是怎么产生的?
未来第三卷,我们将结合如今西方金融资本所导致全球化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双重冲突去对比过去和现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或许在这其中,大家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思考与启发。
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和流通
好了,废话有点儿多,我们回到正题,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前几期的核心,首先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本在工厂或者在产业中转化为商品的过程,它的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劳动创造价值,资本提取剩余价值的过程,它的决定性动机是生产出剩余价值,为资本增值打一个基础,生产过程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而资本的循环就是资本从一个形式出发,比如说货币形式去经历生产、商品、销售等等,这些环节后,又回到了初始的形式,就比如说又变成了货币所形成的一个闭环。
而资本的周转周期也就是循环的周期,说白话就是循环加收入。时间,它所强调的是一个资本用多久可以完成一个循环,那么周转的越快,增值就会越快。而这个生产,它并不是说循环一次就完了,它会再次的重复,我们刚刚讲过的这些流程。这便是资本的再生产,它会在这个重复中不断的扩大规模,剥削劳动,刻意的制造失业,以此来去提高剩余价值保证持续的增殖,它的核心是保证生产不会被中断。
回忆完这些后,现在我们来看单个资本的循环和社会总资本的循环。
首先,对于单个资本循环来说,生产过程只是它的中间环节,它得依赖流通才能完成。
说白话就是资本,它必须要卖的出去,买的回来。
而社会总资本,大家可以理解为就是所有单个资本循环所组成的一个动态的整体。就像我们在商品资本循环中讲过的,每个资本的流通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交错,彼此依赖的。它不仅是资本流通,还包括了商品流通。
就比如购买原材料,雇佣工人卖出产品,这些是资本在流动。而工人拿工资,买生活必需品,资本家拿利润,买奢侈品,这些行为虽然不是资本再生产的一部分。但他们反过来是资本再生产的前提。
这就好比工人用工资买的饭,它虽然并不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但是工人不吃饭就没法干活。这便是马克思区分出来的流通中,但不属于资本循环的那部分。
明白了这些后,理论上我们该去直接对比重农学派,还有亚当斯密和施托尔希、拉姆塞,他们之间的区别,以及他们是怎么掩盖意识形态和遮蔽社会结构的,但是以防后面的内容大家听起来找不到重点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的,我们还是再回顾一下本卷的第一期,也就是资本开始的地方:货币资本。
首先货币资本在单个资本的周转中,它是具有双重作用的,即起点和限制,不追求严谨的话,大家也可以理解为下限和上限,即货币资本,它是整个资本过程的起点和推动力。每个资本都必须以货币形式来开始,不管是雇佣劳动力还是购买原材料或者设备。
就比如要开一家工厂,得先有钱去雇人和买机器,那么这个钱就是货币资本。在这其中,流动资本就比如工资和原材料,它是需要不断的用货币去支付的,而不是一次性的。而且货币资本的大小,它也并不能直接的决定资本所发挥作用的强度和范围,
这里面是有操作空间的,就比如资本家可以用同样的钱强制安排工人去完成更高强度的工作,那这就属于一种外延的剥削。在这个基础上。固定资本也就是机器被工人通过更高强度的使用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那么此时资本家就无需追加资金,但是却能超额的完成生产。
所以大家可以发现,此时货币资本更像是启动资本运作的一个前提。但它并不能决定一切,这就有点儿像我们俗称的那句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生产是万万不能的。
那么,同理,这个限制也决定了它的上限,因为周转周期不同,所需要的货币资本量也不同,尤其是那种劳动周期比较长的项目,就比如铁路或者房地产等等。它必须预付大量的货币资本才能开始,所以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没有办法绕过的一个起点形式。但是,它又限制了生产的扩张,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资本它其实并不是一个死的价值块,能发挥多少不仅仅是由货币多不多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由制度,组织,技术和社会结构等等,这些共同去决定的。
明白了这些后,现在我们开始剖析处于初期的资本主义发展中不变资本的定义和再现,也就是马克思对魁奈和亚当斯密在生产理论的比较和批判。上期我们已经讲过了一部分,本期我们接着比较。
首先是魁奈,马克思对魁奈的评价是。他用几条粗线条揭示了社会总产品如何在不同阶级之间流通和再分配,从而保证社会与原有的规模继续生产,大家也可以理解为简单再生产的前身,只不过是范围有所局限。他的贡献在于认识到了一部分产品,就比如再生产的工具或者种子等等,这些并不进入流通,而是还留在生产者的手中作为资本重新投入生产,这部分就是不变资本的实物再现。
可能大家会好奇说,这有什么说法吗?为什么值得单独的拉出来说?因为在魁奈的体系中,上一年度的收成就是下一年度的起点,它把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和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巧妙的联系在一块儿了,这很关键,因为它恰恰的体现了再生产的连续性。
这样定义就已经非常的接近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了,即资本是以价值形态连续再现的。而不仅仅只是货币或者实物,就比如种子长成庄稼这件事儿是自然的,但人的劳动就比如耕田,却给这个自然的过程赋予了一个剩余价值生产的社会意义,因为自然的可见性,人们更容易理解农业中的再生产。这就好比把一个抽象的概念给具象化了,而不是单纯的讲一个概念,同样它也从侧面的解释了为什么资本主义初期大家容易把农业视为唯一真正的生产,因为它的再生产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而马克思就这奎奈的理论想表达的是,不管是农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只要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他们就都是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就是魁奈和他的学生们误以为自己是封建经济的拥护者和辩护者。但实际上,他们却恰恰是最早从系统角度分析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人,这也就对应了我们的开头。马克思写的那句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话。一种理论体系的标记不同于其他商品标记的地方,也在于它不仅欺骗买者,而且也往往欺骗卖者。魁奈本人和他最亲近的门生都相信,他们的封建招牌。直到现在,我们的学究们也还是如此。然而,在实际上,重农体系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而亚当斯密虽然是继承并发展了魁奈理论的人,除了我们上期讲过的定义错误,他还把农业中的自然力对产出的作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混在一块儿了。他说,农业能创造出比其他产业更多的价值,因为自然力免费帮忙,这个混淆就相当于变相的把自然赠与当成了资本家的成就。因为剩余价值的多少,它不在于自然帮了多少忙,而在于雇佣劳动中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被资本无偿的给占有了。即使自然帮的再多,但如果没有雇佣劳动,那么就不会有剩余价值。
同样在斯密的体系中,商品价格的三要素是工资,利润,地租,它们共同的构成了价值来源和分配结构。他把这三要素作为社会收入的总来源,从而得到了一个结论,即商品价格总额等于社会收入总额,这里大家可以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的第六章和第二篇的第二章中找到。首先每件商品的交换价值都可以理解为三部分,也就是工资利润地租,其实也就是商品价值等于 v+m,这其中 v 是可变资本,也就是工人的工资 m 是剩余价值,包括了利润和地租。但是这个公式是有局限性的,它只适用于价值被完全新创造出来的那一部分,就比如制造业产品中新增的价值确实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并且划分为了工资和利润,但问题是不变资本所转移的那部分价值,就在他的理论中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也就是原材料厂房,机器磨损等等这些不变资本的价值不见了,就好像那些商品是凭空生产出来的一样。这些它虽然不是工资,不是利润,更不是地租,但是它们却是商品价值中实打实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可以被忽略的,如果被忽略的话,一个商品的价格就会完全的依赖于劳动者的劳动。而劳动所依附的生产基础,就比如说机器或者原材料等等,这些是不需要被偿还其价值的,那么造成的结果最终只能是商品价值小于了实际的社会成本。
它的另一个错误更加严重,即逻辑顺序上的本末倒置。原本它是从商品价值来出发去说明,不同阶级是如何从中获得不同形式的收入,就比如工人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地主的地租。但后面他又反过来宣称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这就导致了收入不再是从价值中所派生出来的结果,反而倒成了价值的根本来源。这就好比本来一个人说面粉、糖和鸡蛋构成了蛋糕,然后过了一会儿又扭头说,因为我吃到了蛋糕,所以世上只有面粉,糖和鸡蛋才是实物。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这样一来,他就为庸俗经济学大开了方便之门。大家注意这句话很重要,因为这种三分法到了庸俗经济学那里。就成了所有价值都转化成为了收入,使人们误以为社会财富的本质就在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配之中。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真正核心,即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因此,马克思把亚当斯密的那句工资,利润,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批判为彻底的意识形态说法,它很巧妙的掩盖了阶级分化的本质,资本主义下的生产结构绝对不只是收入分配这么简单。
我们来举个例子,就比如一个商品的售价是 100 元,其中 20 元是工资,30 元是利润,十块钱是。是地租,但还有 40 元是机器和原料的转移价值,如果人们只看到了 100 元等于工资加利润加地租。那么就会单纯的认为这是收入分配的问题,但实际上还有 40 块是不构成收入的,这部分恰恰的说明了资本再生产的一个必要性。但是如果我们把这 40 块以收入的名义将一切资本的运动都解释为了交换的结果,而不是再生产的过程。那这已经不仅是在理论上简单的偷换概念,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隐藏,因为它让资本的存在在收入中隐形了,让再生产中的矛盾被伪装成了普遍和谐的社会交换。
这种简化恰恰最符合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需求,因为他抹掉了资本主义中冲突和剥削,把复杂的生产关系简化成了每个人都有份分蛋糕的逻辑。
当然,这是属于比较白话的,大家好理解的,这里我们加深一下,资本,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它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增殖,而不是一个静态的货币或者支出,而斯密的理论,把资本变成了一种投入并产生收入的前提。把资本主义关系美化成了一种个人理财,这就导致了利润变成了资本的自然收益,地租变成了土地的自然报酬,工资变成了劳动的自然收入。这完全的让大家忽视了阶级关系和剩余价值的来源,把这种剥削关系自然化,永恒化。
如果价值只等于收入之和,那么整个社会总产品就可以直接的分配出去,那就不存在什么剩余产品的实现问题了,也更不需要去考虑什么资本更新和补偿不变资本的问题了。但结果就是,这套理论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危机。就比如我们前几期提到过的一九二九到一九三九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他也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农场主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降价出售,因为他的理论中商品价格总额等于社会收入总额。商品交换等于收入交换,可事实是商品的价值结构并不等于收入结构,社会的再生产也并不等于社会的消费。正是因为商品价值中包含了不形成收入的这部分,也就是不变资本 c,而这部分必须要通过交换才能实现,也就是用另一部分社会产品来去补偿它。所以一旦这个补偿链断裂了,那么就会导致连锁效应,形成危机。
正如马克思写道,斯密的三分法在表面上是对劳动产品分配形式的描述,实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自然化的演示。
这里我们说句题外话,在这一章节中,我已经尽量的去跳过了许多具有攻击性的词语,尽量的保证客观。我当年读到这里的时候,以为这已经批判的够狠了,但是没有想到在后面批判特拉西在生产理论的时候,那根本就不是一个狠字了,得了那简直就是变着花样的去批判。感兴趣的大家可以去读一下原文。
在我们前几期中讲过了简单再生产,说白话就是全部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不是用于资本积累或者扩大再生产,这是偏向于单个资本的,那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社会总资本是怎么完成整体的循环的?可能有人会问,有什么区别吗?
答案是,社会资本是所有单个资本的动态总和,而单个资本只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引入一个循环公式,即
大家看这个公式像什么?它其实就是我们第三期讲过的商品资本的循环,但是这次不是个别资本的循环,而是商品资本出发再返回商品资本的过程。
这就像把一批商品卖掉,再去买原材料和劳动力,再生产出新一批的商品,然后循环。但这次不是看一家怎么循环,而是全社会怎么循环,怎么由商品变钱,钱变成劳动力和原材料,再变成商品周而复始。
在这个公式中,价值补偿是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互相的实现交换?物质补偿就是实物形式的替换和转化。
说白话就是社会在生产的过程既是价值的补偿,又是物质的补偿。这也是很多人在读到资本论的这一章节时,感到非常抽象的原因,因为这个就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关键难点。它不仅受到了产品价值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制约,也受到了使用价值的制约,是一个双重的制约。
这就像一个人能坐十把椅子,他只要卖出去就行,但全社会不能都只坐椅子,不做食物,我们总不能把椅子当饭吃吧?所以社会在生产,必须要考虑产品之间能不能互相的满足需要。与单独的资本不同,社会总资本必须要同时考虑各部门之间的物质交换,各价值部分的流向和补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联系,而且想要明白它们之间这种动态关系,我们得先划分,再逐个研究,最后再看它们之间是怎么形成这种动态关系的。
这里马克思给出了他的答案。首先,社会总生产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补偿资本的那部分,也就是用于社会再生产的那部分。比如原材料,机器设备,厂房等等,他们是会作为生产资料再次的进入生产过程的,这里我们叫它一类。
另一个是消费的那部分,也就是维持工人和资本家生活的产品,比如衣食住行等等。这些是不会再次的返回生产过程的,我们叫它二类,这两类总产品的价值都是 c+v+m,也就是不变资本加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大家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在价值和物质的视角下对社会劳动的不同分工进行了划分。第一类是生产手段,第二类是生活资料,这两部分不能说是各干各的,他们必须互相交换并互相补偿,才能各自实现自己产品的价值,再生产也才能继续。
就比如工人和资本家都得吃饭和穿衣服,也就是生活资料。而这个生活资料又需要机器来去完成生产,这两边要互相交换才能继续的生产和生活,但是这种交换它并不是说是直接的以物去换物,而是要以货币作为中介来进行,就像我们往期讲过的,这样就不用考虑需求的双重巧合了。
那么这便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简单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即
大家看到公式别怕,因为我们刚才已经用文字讲了它是什么,这个第一也就是 I 类,其实就是工人和资本家需要生活资料来去维持生活。这部分价值写成公式就是
而需要补偿那些消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这部分的价值就写成了
所以第一类的收入部分等于第二类生产支出的部分,
I 的收入部分(也就是工人工资+资本家消费)= II 生产的支出部分(也就是不变资本)
如果大家觉得比较抽象的话,可以这么理解:
一类是制造工具和机器的人,就比如说工厂或者设备。
二类是制造生活用品的人,就比如说食品或者衣服。
一类对二类的生活资料有消费需求。二类对一类的生产资料有生产需求,那么一类的人用工资 v 和利润 m 去买吃穿用的东西。
二类的人用自己赚到的钱 c 去买机器和原材料或者生产资料来继续生产,因此想要大家都维持现状继续生产不出问题。就必须得满足一类人的消费需求要等于二类人的生产资料需求。
可能有人会说,那为啥右边的公式不是 c+m,也就是生产资料加利润?而只是一个 c?
答案是这个 m 是二类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不适用于再生产的。换句话说,就是这部分不需要从一类那里去购买生产资料,资本家将这部分也就是他们的收入是用来购买消费品的,左边的一类代表的是消费需求,也就是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如果右边也加上了 m,也就是说 II(c+m) ,那么就混入了一部分非生产性的需求或者消费,这个是不应该出现在再生产的物质交换条件里的。
1 | 第一部门(I):生产机器的人 |
在这其中,每笔钱都被用了两次,一次是购买生活资料,一次是购买生产资料。所以交换的价值总量远远的大于了所需要的货币量,这便是经典的货币周转次数原理。大家注意,这里我们说的是类是整个的群体,而不是说只指某两个人,所以这里的关键点就是,工资必须要以货币来去预付。工人得先劳动后领钱,但是从整体循环的角度来看,资本家他必须先有货币去预付工资。所以可变资本要不断的以货币形式回流到资本家手中,否则就无法进行下一轮的雇佣劳动。同样有产品卖不出去,或者说是不能再生产循环,也会中断。
所以大家可以发现,同样的一笔钱,对于资本来说是投入的资本,对于工人来说却是生活的收入。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资本,看到的是投资,工人看到的是生计,工人把工资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而这些钱又通过市场交换又回到了资本手中,形成循环。
但是在这其中,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即黄金。大家注意,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它既是特殊商品又是货币,金矿主们可以直接用挖出来的金子去市场购买商品,不需要先卖后买,这也是曾经大家在政治必修中学到的黄金天然是货币。而社会是需要持续生产一定量的黄金来去满足经济扩张的一个需要,因为当时货币的原材料就是黄金或者白银,这些货币原材料的生产就构成了一个特殊的部门。
这便是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可能有朋友会问,不对呀,你这个不符合常理呀。那如果在这场大的循环中,工人并不把全部的工资都用在消费上,而是留了一部分存起来了,资本也不把全部的剩余价值拿去消费,而是用在了扩大再生产上呢,这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啊,哪有人说今天挣钱今天花呀,这不是不给自己留后路吗?这种情况下,那这个等式是不是就变了呀?
答案是对,马克思在第 20 章讲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是。社会总资本不发生扩大,所有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所有工人获得的工资都用于购买生活资料。没有积累,没有货币储藏,也没有扩大投资,所以这种再生产它是一个封闭循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区分出来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区别的一个原因,这正是马克思在最后一章时特别强调的,货币贮藏在资本积累中的功能。
如果把钱拿出来不用,它就不是消费,也不是资本,而是未被实现的价值。虽然简单再生产,它不太现实,但是我们这样分析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必须不断的扩大市场,刺激消费,甚至用债务来去驱动整个消费,否则整个系统就会停滞或者崩溃。
因为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产品会越来越多,但工人的工资并没有随着生产的扩张。而增加社会结构的贫富分化,只会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向上集中。工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的占有,它并未回馈给工人本身。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只支付给工人,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须的那部分。也正是因为资本对剩余价值的不断攫取,又加剧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而这种对剩余价值贪婪的战友和对人劳动的异化,又推动着生产不断扩张。但是,劳动者的购买力却相对越来越萎缩。使得这些产品越来越难以被卖出,那么货币在整个社会中流通就会特别慢,直至爆发危机。就像我们不断提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是为了增殖。这便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必然性和毁灭性。
现在我们开始加深一下,在简单再生产中,剩余价值全部以个人消费形式被消耗掉。但是,在扩大再生产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它不能直接用于消费,而且它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想实现这种转化。首先要有货币形式的贮藏来去作为中介,这便是从剩余价值中分离出积累资本的第一步。此时,货币在资本积累中就起到了一个过渡形态的作用,它是暂时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转化为生产资本。
这里我们在第二期详细的讲过,我们就直接说理论了,当积累足够多的货币后,资本家首先需要追加的是不变资本,也就是额外的生产资料。但问题就在于,这些追加的生产资料从哪里来?答案是必须从第一类自身的产品中去获得。这部分产品必须超出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规模,但是只有机器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有劳动力去操控这些机器,那么资本家还需要追加可变资本,也就是雇佣额外的劳动力,那么此时资本家就得从货币贮藏中拿出来一部分,用于发放额外雇佣工人的这部分工资,而工人在用工资去购买第二类的生活资料,完成其劳动力的再生产,于是这一部分货币就流入了第二类,再次从第二类返回到了第一类,这就意味着第一类的扩大再生产也要求第二类相应也要扩大生产规模,以提供额外的生活资料,最终才能完成可变资本的循环。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不确定的难点就是第二类,它必须要平衡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并且必须与第一类的积累速度相协调。而且当第一类加速积累时,第二类有可能没有办法第一时间去跟上,导致这种比例平衡被打破。那么,此时就会诞生大家所熟知的生产过剩或者供应不足的危机。所以大家可以发现,随着积累的不断扩大,第一类在整个社会中的比重会一点一点的不断增加。第一类总是不能与第二类相等,或者换句话说,这两者总是不能在交换时互相抵消,要么会出现第二类不变资本积累不足,要么会出现第二类不变资本积累过度。这种不平衡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这种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又反过来导致了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形成了资本主义特有的相对过剩人口,或者我们就是可以大胆的说,这就是人为的故意的,刻意的在去制造事业,以此来去压低劳动力成本。
到这里我们第二卷就已经全部讲完了,我在本期稿子写到一半儿的时候,刚好见证了历史上罕见的一幕。也就是美国政府对全球加征关税。如今,全球的文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岔路口,我们站在其中的一边时,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质疑。有人说,结构已经太复杂了,我们无法撼动。
有人说,资本是唯一的现实,你批判它没有意义。还有人说,管他什么社会逻辑,再生产过程和什么一类二类的交换,我很现实,我只在乎我自己,别跟我说这些有的没的。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的认真的读完了这两卷,或许你已经明白,所谓的现实,它并不是自然生成的真理,而是历史发展和制度的产物。
同样,我们思考不是为了变得清高,更不是为了以智轻人,而是为了不被愚弄,更是为了在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时,我们至少可以明白它正在发生什么。
这是第二卷的终点,但是我想让它成为你思考社会和人关系的一个起点。当然,这绝对不是我几个又臭又长的视频就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在于你。所以你可以大胆的去追求那些你发自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直至可以照亮大家,如果你觉得你并不想照亮大家,那你至少也要照亮自己。
至少不要让自己变成无奈的顺从工具,最后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
- 标题: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七期—终: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和流通
- 作者: Haijun Qiu
- 创建于 : 2025-06-06 21:00:00
- 更新于 : 2025-06-25 18:33:30
- 链接: https://blog.invictusqiu.top/2025/06/06/Capital-11/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