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一期:剩余价值的颠倒形式与利润率

开篇
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者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这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基本定义之一,将这句话作为我们资本论第三卷的开篇,我认为再合适不过。
因为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让某些历史性,变动性的动态社会关系看起来像是永恒的,自然的,人性本然的东西,但这其实是一种扭曲的,倒置的,以一种虚假的方式呈现为自然或者合理的反应。
那么,同样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不仅制造商品,而且还制造观念,而这些观念往往又反过来掩盖了他们自己所受到剥削。
在我们第一卷中,我们的重点是资本如何增殖,第二卷中,我们的重点是资本如何流通,而我们第三卷的重点是资本在现实社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大家注意,这很重要,因为资本作为整体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它并不一定能够通过形式去反映本质,因为他们通常是带有假象的,具有欺骗性的,颠倒的形式,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头引用了马克思另一本著作的原因。这本书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之作,它还是我们第三卷中利润自然化现象的哲学前提和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把这种虚假意识给具体化,经济化,结构化的展开,这便是我们资本论第三卷的第一期。
剩余价值的颠倒形式与利润率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商品的价值是由不变资本 c 可变资本 v 和剩余价值 m 共同构成的,所以它的公式为
这里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就比如一件衣服的成本是 50 块,其中 40 是原材料的钱 c,十块钱是工人的工资 v,想问大家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没有,它还缺少了一个剩余价值 m。因为在常规的情况下,资本不可能用成本价去出售商品,卖出的商品肯定要比成本贵才能以增值带动增殖。假设这件衣服卖 60 元,那么 10 块钱就是剩余价值,那这 10 块钱是谁产出的?答案是工人,这里我们在第一卷中详细的讲过了,就不再具体的展开了。
但是现在我如果给大家换一种说法,引入一个大家所熟知的概念,成本价格 k。那么,此时就是商品中只补偿资本家已经投入成本价值的那部分,说白话就是成本价格不包含剩余价值 m,它只是已经支出那部分的价值回收,也就是 k=c+v。那么,此时商品的构成公式就变成了
也就是商品的价值等于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那么,此时大家觉得这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公式有没有欺骗性和掩盖性?
答案是有,很隐秘,因为资本把 k 比作了商品的全部费用,这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故意制造的一个根本错觉,因为它忽略了 m 这个没有付出代价的这部分,首先 c 的那部分也就是原材料,机器等等,它们是逐步转移到产品中的,是价值转移,也就是旧价值的再现,而 v 的那部分工资在这个公式中只表达了劳动力的价值,但生产中劳动力是活劳动,也就是活价值,它是创造了比自己工资价值更多的 m,c 和 v,在价值形式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c 只是转移了价值,它并不创造新价值,而 v 是唯一能够创造新价值的,但其中的一部分却被资本无偿的提取变成了 m,如果用成本价格的这个概念,c 和 v 就被同等的去看待了,它都只是过去支出,这就强行的磨掉了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
我们用最直白的话说就是,凭什么把一个有血有肉,能源源不断创造出剩余价值的人等同于一个机器把它们划分在一起,都算作过去的支出呢,答案是因为这样可以把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掉,把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掩盖掉在工资之中,让它看起来就好像是资本本身就在自然的产生利润。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加深一下,如果商品的原材料价格涨了,那么商品的价值也会涨,因为价值的转移多了,俗称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大家都能理解。但如果工人的工资涨了,而商品的总价值保持不变的话,那么 m 就会减少,因为商品价值中,新价值(v+m)的总量只由劳动时间决定,工资涨了只是剩余价值 m 少了,而不是整体的商品价值变了,发现了吗?不变资本变化它影响的是商品的总价值,而可变资本变化。它并不影响总价值,只影响资本的利润多少,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价值,而机器不能。
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颠倒的形式,即资本主义经济中现象和本质之间的颠倒,表面上看是资本在生产价值,但实际上是劳动在生产价值,而资本只是在占有这部分的劳动成果。工人的活劳动看起来就像是一项普通支出也就是工资,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看起来是一样,都是成本,那么剩余价值的来源就被彻底的遮蔽了,于是利润看起来就像是成本投入得当的自然回报,而不是工人劳动的结果,这也正是马克思批判的点之一,即庸俗的经济学基于此发展出各种“价值由成本决定”,“利润来源于资本的合理安排”的理论,他们从来不研究剩余价值的来源,而只关注如何在成本之外“合理”的获取利润,从而在理论上对资本劳动的剥削进行合法化的辩护。
就比如有的理论会认为,利润来自于“风险的承担”和“时间的报酬”等等,这些说法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成立,但他们却从来不提所谓的利润来源到底是不是工人无偿劳动所产生的?说白话就是分配问题,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很多人会误认为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平均分配,这也是错的,这个我们会在第三卷的后期结合利息、地租、赋税等所派生的形式去给大家详细的讲,所以一旦成本价格 k 被当成了商品分析的一个出发点,那么资本家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将自己投入的资本,哪怕是借来的,说成是价值和利润的来源,把工人的劳动说成是某个项目下的一个所谓成本支出,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异化为一个劳动力市场上的商品,让它彻底的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而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独立价值并且能创造价值的人。这便是我们第一卷中提到的物化与异化,而这个 k 它作为商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真实存在,但又误导性极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支配,它更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矛盾转移,即工人到最后只会去关注工资的高低而不去关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的问题,他们会认为这一切都是你情我愿的自由选择。资本家对外宣称利润是他们应得的报酬,而不是剥削的结果,这整个过程就被包装成了一个市场交换的理性行为,人们好像更容易相信是资本家合理配置了资源,承担了风险才产生了利润,而不是理解为利润是资本家不支付工人全部劳动报酬的结果,最后,在资本家的账簿中,这种剥削形式绝对不会出现,它只是冷冰冰的写成成本多少多少,利润多少多少,看起来是那么的合法干净理性,而这种描述并不是因为资本家“欺骗”别人,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必然结果。每一个资本家,无论他的主观多么的诚实,但他都只能从成本和利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注意,我这里的欺骗是带双引号的,因为成本价格的本质它不是欺骗,但它却为欺骗提供了一个基础,它不是价值的来源,只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它也不是一个中立的指标,而是隐藏剥削的一个前置条件。
正如马克思写道,由于成本价格是商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品的剩余价值成了商品本身的附加物,而不是它的内在本质。
当然,事物具有两面性,如果我只给大家不断的强调剥削剥削还是剥削是不够客观的,所以我们现在要看到另外一面,也就是去意识形态化的给大家剖析,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
首先任何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利润空间,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没有了利润,没有谁会去愿意开展商业活动,同样商品或者货币的流通也会停滞,所以重点是分配是不是可以做到平等,大家注意是平等,而不是平均。
这就像如果屏幕前的大家拥有了能够产生财富的资产和员工后,大家能否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辛苦程度?克制住对财富的贪婪,平等的分配好每一份工资和利润的比例,我相信这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如果其他大大小小的资本家看到这样分配,不仅嘲笑你在商业上围攻你,甚至联合起来对外界宣称你破坏了所谓的市场规则。并且用各种各样的渠道去抵制你,抹黑你的商品,大家注意劳动是劳动,流通是流通,对于市场的购买者来说,他们一般不会特别在意生产过程,他们的核心关注点是最终的商品价格和质量,以及大众对于这个商品的看法。由于分配问题,利润相较于其他资本来说始终跟不上他们的增长速度,那么自然循环和流通就没有他们快,那么结果就是会在这种扭曲的内外高压共同夹杂的氛围中再生产的过程会逐渐的断裂,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可以保持平等分配吗?这就是当时工业资本主义时期,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在这种扭曲的制度下试图平等,是没有办法生存的,你可能会有一个疑惑说,我只是想尊重好每一个人,让人成为人,你好我好大家好,形成正合博弈,但为什么会这样?有错吗?
大家注意,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中,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有利益,同样,大家记住与我们不同,这种体系是不对社会负责的,资本也好,产业也罢,他们是不用负社会责任的。整个意识形态驱使着所有人都以效率和结果为最终导向,那么剥削是这个制度下所派生出来的必然产物,同样,这也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在第一卷中,我们讲过了剩余价值率,它的公式是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也就是
这是站在劳动者的角度去理解工人所创造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比例。
但在第三卷中,资本家是不按工资去衡量他们的收益比,而是按照全部的预付资本来去计算的,即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除以总资本。
同样这个变化,看似只是一个公式的不同,但实际上是阶级视角的不同,它同样也会带来严重的意识形态错觉。
说白话就是让工人劳动,从大家的事业中消失了,因为利润率是以总资本 c+v 为分母的,这就会掩盖一个客观事实,即只有 v 才能创造剩余价值,而 c 它只是在传递已有的价值而已。
资本家按全部资本来去计算利润,就好像在说我所有的投资,比如机器厂房工资都在带来利润,但实际上只有雇佣劳动才在创造新的价值,资本它本身是不能产生任何剩余价值的,这样去掩盖,就会导致利润率从原来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形式变成了一个看起来好像中性的投资回报,让工人们再也看不出来剥削的痕迹。
这里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就比如有一个鞋厂,其中有一批鞋,它的原材料是 10 万元(c),工人的工资是 5 万元(v),那么,生产出这双鞋的总投资成本就是 15 万,这一批鞋的总售价是 30 万,那么它的剩余价值 m 也就是资本所宣称的利润也就等于30万-15万=15万
,那么按照利润率的公式来计算的话,这批鞋的利润率也就是
听起来一切都很正常,对吗?但这跟剩余价值率是两码事儿,为什么?因为利润率它并不等于剩余价值率,而剩余价值率才是衡量工人到底创造了多少剩余价值的指标,也就是m/v
。
在我们刚刚的这个例子中,工人们明明创造出了 15 万的剩余价值,但他们的工资却只有 5 万块钱,所以15000/50000=300%
,这才是他正经的剩余价值率,它反映的是工人们多大程度上被剥削,数值越高,剥削也就越严重。
而利润率则是资本家所关心的投入产出,比他把不变资本也算进去了,这就会导致利润率比剩余价值率更低,而且会受到 c 的影响,即不变资本越高,利润率就越低,哪怕剥削很严重,剩余价值率很高。
如果我们只看利润率,根本没有办法判断出劳动的剥削程度,所以利润率低,它并不能代表剥削的少,利润率高,它也并不能代表创造的多,而真正影响利润率的是三个变量:
- 第一个是资本的构成,也就是 c 和 v 的比例大小;
- 第二个是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是我们在第二卷中讲过的,一年内资本周转次数越多,利润率就越高,资本他其实并不关心,劳动本身是怎么样的,他关心的是,多快能把劳动变成利润;
- 第三个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剩余价值率。
其实,大家可以把剩余价值率细分的理解为工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当然这里我们有一个前提就是暂时假设利润=剩余价值
,不用去考虑利润被分割成利息,地租,赋税等等这些派生的形式,也并不涉及实际利润与平均利润率不一致的问题,其实再严谨一点儿,我们还应该要考虑货币的价值是不是会有波动,但在这里,我们先假定货币价值不变,这些都会在后几期结合现实全球化地缘冲突和币缘冲突去给大家讲清楚。
可能有人会问,那你这个不就是纸上谈兵吗?其实在这一章马克思在原文的开篇就给大家强调了,先暂时这样假定,这就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只有先把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出发点,才能明白利润率的逻辑结构,后面我们再讲平均利润率时才能更容易的理解它是如何偏离剩余价值来源的。
通过刚刚那几个例子,大家可以发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它取决于可变资本 v 在总资本中的比例,哪怕剩余价值率很高,也就是工人很卖命,但如果资本家大量的投资在不变资本上,就比如投资机器或者原材料,那么利润率也可能很低,那我们是不是就是可以说利润率永远小于剩余价值率,答案是对,除非有一种很极端的情况,即资本的过程中没有不变资本,只有可变资本。说白话就是只付工资,不买机器和原材料,但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这里要给大家强调一下,在资本论第三卷的这里。基本上全部都是公式,后面我会尽可能的用文字来去给大家讲,如果遇到没有办法替代的,才会用马克思原文中的公式给大家见谅,看不太懂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它是一个逻辑的推导过程,我会用文字来告诉大家结论。
首先是延长工作日,就比如把每天工作 8 个小时变成 10 个小时,但工资不变,那么大家肯定都知道工作日一变长那么剩余价值就会增加,利润率也会提高。
第二种情况是降薪。那么,同理剩余价值也会上升,利润率也会提高,所以大家结合这两种所熟知的情况可以发现,对于资本主义体系下的生产来说,只要工人的工资越低,那么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只要可变资本越小,那利润率也就越高。
而这其中,这个 v 的价值,它不能反映真实的劳动时间,它只是一个总劳动的指数,必要劳动越少,剩余劳动就会越多,那么相应的剩余价值率就会越高。而对于不变资本 c,也就是机器或者厂房,它的价值在于它本身已经具有的价值,而不是新增的,它并不能直接创造新的剩余价值,这便对应了原文中的这个公式
我们可以把这个式子拆解为两个因素,首先是m'
剩余价值率,它是由工资、工作日等等共同决定的,而v/C
也就是可变资本的占比,它是由资本的构成来决定的,我们先让m'
不变,那么可以划分成五种情况,说白话就是大家记住我们现在所有的推导过程都是在在剩余价值率保持不变的这个前提下,不同因素如何单独或者共同的去变化,从而影响利润率p'
。
(注意大小写,大写 C 是总资本,小写 c 是不变资本,v 是可变资本,m’是剩余价值率)
首先是m'
不变,可变资本的占比v/C
变,现在有两个资本C
和C1
,它们的可变资本分别为v
和v1
,而且m'
相同,那么此时公式是这样的,接着我们引入比例系数后,就得到了把这两个资本一比,也就是
那么此时大家就可以发现,在剩余价值率m'
相同的前提下,利润率之比=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之比。说白话就是,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占比大小,完全的决定了利润率的高低,后面就是对于这个结论带入绝对数的一个验证过程,就比如
这里我就不再去给大家详细的讲了,但是可能有数学比较好的朋友在看到原文的这一章会有疑惑,说马克思为什么要用绝对数,而不是百分比,用百分比不是更直观吗?就比如把C
写成 100 没错,这样写确实会很直观,但是这样的百分比变化,同时它还会掩盖v
是减少了还是c
增加了或者两者都有区别,这很重要,因为用绝对数是可以直观的看出来的,总资本不变时v
变动,那么c
也会跟着相应的反方向变动,或者c
不变时v
绝对减少,那么总资本就会减少。
第二种情况m'
和C
不变,v
变。说白话就是总资本不变,剩余价值率不变,可变资本变大或者变小,大家注意可变资本,它不仅仅只是工资发生变化,它还包括工资不变,但人数发生变化,那么此时当v
变成了v1
。也就是v +- d
资本家为了保证总资本不变,他必须让不变资本C
反向变动同样的数,那么此时他们两者相比就成了
所以,在剩余价值率和总资本不变时,原利润率由可变资本的变化而产生的利润率之比等于原来的可变资本和变化以后的可变资本之比,基于此,我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 当每个人的工资不变而
v
却增加了,这就意味着工人的人数增加了,在其他条件,比如劳动强度,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实际上反而会下降,因为更多的人用更少的设备; - 如果工人人数不变,
v
增加了,这就意味着工资涨了,此时,为了维持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只能延长工作日或者提高劳动强度,才能让m/v
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
所以这两种途径都印证了可变资本的绝对量变化,它必然会通过工人数量或者工人的劳动条件中的某一种或者两种共同变化才能维持一个特定的剥削率。
接着是
m'
不变,v
可变,C
因为v
的变化而变化;m'
和v
不变,c
可变,因而C
也可变;m'
不变,其他都可变。
这三种我们放在一起讲,前两个的相比过程分别为:
而第三个m'
不变,其他都可变,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它可以还原为前两种,就比如资本既要增加人手又要投资更高级的设备或更大的厂房,那么总资本C
也会随之上升或者下降,只要把v
和c
同时变分解成:先动v
再动c
。或者先动c
,再动v
,那么就又回到了前两种情况。
所以结论就是当可变资本v
上升的时候,那么利润率也会上升,前提是剥削率m'
不变。当不变资本c
上升时,利润率就会下降(工资投入相同),而当这两者同时变大或者变小时,利润率的涨和跌取决于谁变得更多。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非得这样子呀?太麻烦了。这其实是一种孤立+综合的分析方法,就是先把一个变量单独的拿出来,看它对利润率的直接影响,再把多个因素综合在一起去考虑,去明白它们之间是如何互相抵消或者互相加强的。
这些推导过程看着挺抽象的,但是它对应着的是资本,是应该花更多的钱在人的身上,还是花更多的钱在物的身上,这些都会直观的改变它每投入 100 块钱所能获得的纯利润的比例,这样大家就能理解资本到底是怎么剥削的,从哪个环节开始,为什么要这样?对他有什么好处?对工人又有什么坏处?他到底在隐瞒什么?
刚刚的这几种情况,我们是让m'
保持不变,现在我们让资本的构成v/C
保持不变,m'
开始发生变化。
说白话就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两个资本所雇佣的工人数量比例是一样的,工作时间也是一样的,但工资不同,因此剩余价值率也不同。那么,此时对于资本来说,利润率又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这里我们直接说结论:
答案是,当剩余价值率m'
变,工资和资本比例不变时,如果剩余价值率增加,那么利润率也会跟着增加。
说白话就是
- 如果能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比如提高了工作强度或者延长劳动时间,他们的利润就会变得更高;
- 如果剩余价值率和工资都变,但资本不变,那利润率的变化就要看剩余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平衡,如果工资降低了,剩余价值就会提高,那么利润率就有可能增加;
- 相反,如果工资提高了,剩余价值减少,那么利润率就会降低;
- 如果工资降低,而且剩余价值率还提高了,那么利润率也能增加,这就是最严重的剥削。对于资本来说,也是最优解,即把工资降低又提高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从工人身上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此来提升资本的利润。
最后一种情况也是现实中最复杂,最常见的情况及所有的指标都变。这个大家要根据我们一开始讲过的公式去具体的分析,就比如纺织工人怒砸珍妮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工业革命的初期,纺织工人使用的传统手工织布机被珍妮机所取代,这就导致了不变资本c
大量上升,而工资又下降,导致了m'
上升。越来越多的工人开始失业,最后集体开始破坏这些机器,尤其是珍妮机。这便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变,资本投入会越来越多,可变资本也就是人力会越来越少,但只有人的劳动是可以创造剩余价值的,这就导致了一个趋势,普遍利润率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这便是我们在第一卷第二期给大家讲过的大名鼎鼎的利润率递减倾向。
即资本积累越来越多,但创造剩余价值的活劳动却越来越少,最后开始恶化,资本家为了维持利润,不断的加大剥削力度,大量的资本开始聚集,但是投资机会不足,因为利润率低,资本家宁可不投,也不愿意冒险,最后形成所谓的“资本过剩”和“生产资料闲置”的双重并存,直到利润率降到了一个临界值,资本家就会开始减产、裁员、毁掉存量资本,触发整体的危机。
所以大家可以发现,越是进步的资本主义,越接近它的结构性危机。
其实某个技术的发明,它的初衷往往是好的,技术本身也是中性的,它只是一个工具,关键点就在于是哪种制度体系,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一切以效率和结果为导向时,它会被用来减少人力、压缩成本、以此来去提高剩余价值率,所以在这种体系下,大家可以发现这一切的推导过程都指向了资本家怎么样才能积累更多的财富和资本,而这种积累往往是血淋淋的,他需要依靠对工人的持续剥削,也就是让工人为资本家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剥削可不仅仅只是发生在工厂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市场来去维持对工人的剥削,这就导致了贫富差距极大,工人阶级虽然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他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而这种剥削是有代价的,就像我们总说的,物极必反,它的代价反过来又要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命。
现在我们开始引入一个变量,即时间,也就是资本的周转时间对利润率的影响,通过刚刚的推导过程,我明白了资本计算的利润率=剩余价值/总资本
,但这只是考虑了一次的生产过程,如果一年中同样的资本可以周转很多次,那么就可以多次的去榨取剩余价值,那么利润总量自然也会更高,当然剥削也会更严重,所以就像我们在第二卷讲过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周转越快,利润率越高,因此
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这个总资本是分母,它到底是用一年中实际用过多少资本,还是为全年周转而垫付的全部资本呢?
答案是应该用垫付的全部资本,因为这才是资本家所面临的一个真实负担,所以当这个负担越大,那么自然就会从分子去想办法,也就是年剩余价值,最终只能是剥削的程度,会随着分母的扩大而不断的扩大,才能保证它的年利润率。
那么此时,我们把年周转速度,也就是我们刚刚讲过的n
和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带进来,就得到了这个公式
可能大家会好奇,为啥又成了这个公式?刚刚不是年剩余价值处于总资本吗?大家可以理解为这样可以把静态的理论变成动态的,它更细化了,因为可变资本在现实中它不是死的,它往往会经历多个周转周期,而每个周转周期内可变资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m
总是会被重复使用,也就是通过n
次周转,所以我们现实中的利润率公式是需要包括这个重复的因素的,这样分析才能始终保持一个动态的视角,资本它不是静态的物,而是不断循环的过程,所以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发现同样的资本,如果周转的更快,它就能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它的年利润率就更高,而且资本家真正看重的并不只是每轮儿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年利润。
所以周转速度就是时间上的一个剥削工具,而为了让这个周转速度增加,比如通过更快的销售,更高的技术,这些看似是提高利润,但不剥削劳动者的一个方式。可是,它的本质最终也是为了加快剥削频率,劳动的节奏是由资本的周转节奏所决定的,一个剥削过程,如果能在一年内发生两次,三次乃至于四次,那它的资本积累就会提升一倍或者两倍,这就是为什么资本特别喜欢强调效率、快节奏、急速生产、及时交付。
因为周转快等于实现剩余价值的频率高等于利润率最大化,资本并不关心工作本身,他关心的是多快能把劳动变成利润。
此时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资本不能提升劳动强度,它也不能加快周转的速度。那它还能怎么提高利润率?
答案是节约不变资本的一个利用,说白话就是在不影响生产结果的前提下,减少用于购买原材料,机器等非人力的这部分支出,那么对应公式就是如果不能扩大分子m
,那么就得想办法去缩小分母c+v
中的c
这个大家很好理解,就比如很多个资本合用某一个机器或者厂房等等,以此来去降低单位产品的一个成本。就像如今很多的合租仓库,它的本质就是共同去分摊掉固定资本的一个使用成本,或者还可以用更高效的机器或更少的材料完成同样的生产,但是这个一般不太具有普适性,因为它取决于各个时代的发展技术,这也是如今每个国家都会把科研看得非常重要的原因。它的本质就是用技术来去不断的迭代,不断的淘汰掉那些融余的流程或者消耗。
当然,还有一个我们总听到的废物利用,就比如生产完玉米后所剩下来的玉米棒子,它可以卖给养殖户去做猪饲料等等,它的本质是总社会需求的一个循环,通过回收来去减轻一部分的原始投入。
但是大家要注意的点是,资本家表面上通过节约设备成本或者原材料成本,看起来像是在提高效率,但核心其实是资本对物的一个再次利用,当然它是具有两面性的。其中一面是好的,但是另一面是有可能在无形中增加劳动强度的,只不过比较隐秘,就像剥削劳动力那样,他最终的目的不是节约,节约只是一个过程,真正重要的是积累,而在这个过程中,资本还必须考虑外部因素对利润的影响,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即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市场的需求和商品的贬值或者增值,这就像把我们以前讲过的所有都结合起来了。
首先,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那么自然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利润率就会下降,那么反过来当原材料价格下跌时,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利润率就会上升。那什么决定了原材料的价格?其中的答案之一就是需求,当市场需求增加时,那么原材料的价格就会上涨,或者技术进步提升生产效率时,资本的实际价值也会增加,资本家的利润也会增长。反过来,当市场需求萎缩时,原材料价格就会下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没人买了,或者生产力过剩导致了商品供大于求时资本的实际价值就会贬值,资本家就有可能赔本儿。
而这个原材料的需求又导致了资本最终商品的游离或者束缚。就比如某个商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那么资本家就可以迅速的投入生产,获取暴利,这个便叫做资本的游离。而反过来当市场出现饱和或者生产过剩时,大家都过来分这个蛋糕,此时资本就没有办法迅速转型,那么。积累速度就会放慢,这个就叫做资本的束缚。
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你这又臭又长又抽象的有什么用呢?我们不妨把本期和以往讲过的所有内容全部结合起来,用如今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路径来告诉大家,过去和如今都在发生着什么?他们有多相似?
就像最近网上总说的,经济学和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总得死一个,而且大概率经济学死不了。哲学的说法就是这,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自我否定的必然趋势。
它总是会不断的重复这样的一个过程,先是推动生产力,利润率增加,看似一片向上,朝气蓬勃,接着便是资本积累过度集中,利润率开始下降,生产开始过剩,此时危机开始显现,很多资本被强行打断了正常的再生产过程,资本开始一个接着一个的破产,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失业,股市也跟着崩盘,直到阶级对抗和经济危机彻底的爆发。
那么,此时就只能通过转嫁危机的方式,就比如用战争来去强行干预市场经济大规模的投资在军事工业上,让循环不再依赖于自由市场,而是通过国家干预和战争经济的强制手段去实现资本循环的再生产,接着又开始回升利润率,再次扩张利润率,再次下降,循环往复。
不管是如今的金融资本主义也好,还是曾经的工业资本主义也罢,我们通过历史就可以发现,它总是绕不开利润下降->资本危机->向外围转嫁危机->新危机又再生这个重复。
可能我们光说结论不够有信服力,那么我们不妨看一下历史。首先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初期,此时,科技大爆发,生产力快速的提升,整体的利润也跟着迅速的增长,但在 19 世纪的中期开始,出现了产业过剩,利润率开始下降,资本家依赖工人长时间的低薪劳动,导致了我们本期讲过的剩余价值率的增加,但整体的利润却在不断的降低,工人长时间的低薪劳动并没有给资本家带来预期中的增长,反而催生了社会不满。欧洲多国爆发了革命,于是资本开始向外寻求扩张,直至 19 世纪末,也就是资本主义全球化与金融化开始的时期。
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整体又开始逐渐的恢复,但好景不长,一八七三年,整个世界爆发了经济大萧条,这是资本主义体系第一次遇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大面积的金融投机破产,许多小企业倒闭,接着便是复苏,开始继续扩张发展。
在这期间,发生过我们所熟知的殖民主义横行,列强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通过殖民去扩张资源和市场。但就像我们讲过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严重,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大,直到一九一四年一战爆发。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个战争的导火索虽然是地缘政治和军事上的,但是经济因素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源的争夺,它起到了一个推动的作用。
类似的重复,我们还可以在 20 世纪的历史中看到,一九二九年,全球经济又一次的陷入了萧条,在这期间有一个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的人,就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胡弗,他推出了一个所谓的胡佛关税法,核心内容跟如今的特朗普非常的相似,就是美国进口关税大幅度的提高,有一些商品的关税甚至提高到了百分之 50 到 100%,然后德国,法国,英国等这些国家也纷纷的开始对美国产品反征收高关税,这就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更加的严重了,最终二战的爆发和战后的经济重建又一次的推动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
同样,21 世纪大家比较熟悉,即零八年的金融危机,直到如今特朗普一天一个样的关税,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但实际上是想把危机外部化,把国内的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逼迫美联储降息,最终用美元去完成全球化的收割。当然,这是一种比较概括的说法,展开就涉及到了从地缘冲突到币缘冲突的双重矛盾,这个我们会在后面的内容一点一点的给大家去讲。
这个循环从 19 世纪到 21 世纪似乎一直都在重复着:资本主义不断调整扩张,遭遇危机,再通过外部输出危机来暂时恢复企业利润增长,但新的危机又开始埋下。
大家注意,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战争只是一种对外输出危机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还有很多其他的途径,不要误认为马上就要打仗了。
我们在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时,总是会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在这个世界上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人是羊,有的人是狼,有的要别人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要在每一对的概念里都做后一种人。
很多没有分辨能力或者未成年人会觉得这很酷,但我觉得最令人可悲的不是资本家,或者他们根本不理解权利,却称之为权力的这一类的狼,更不是工人被资本剥削定义为羊,而是那些自以为自己是狼也被人看成狼的羊,它们不同咩咩的叫声只不过是用不同的形式来去重复或者拥护,或者去掩盖那些剥削的事实和真相,并且狠狠的欺压同类,以为这样自己就真的可以成为狼。
但事实上,一旦陷入所谓扭曲的、异化的意识形态所定义的“狼和羊”,那么大概率它只能是羊。
- 标题: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一期:剩余价值的颠倒形式与利润率
- 作者: Haijun Qiu
- 创建于 : 2025-06-07 21:00:00
- 更新于 : 2025-06-25 19:42:45
- 链接: https://blog.invictusqiu.top/2025/06/07/Capital-12/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