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二期:竞争,平均利润率和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

Haijun Qiu

开篇

从我们记事起,好像总在面临选择。

花,一种植物的生殖器,在它没有成为商品之前,没有所谓的高低好坏,各花自有各花香,但当我们把它当做一种抽象感情的载体时,那么它便具有了符号价值,也许是纪念,也许是美好,也许是祝福,但问题是,并非所有人都认可这个价值,比如不认可这种象征的人,或者花粉过敏的人,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让不同意这种价值的人也花钱购买它?答案是:制造“同意”,它可以是绑定,它也可以是掩盖与对立,它还可以是欲望和焦虑。

于是,人们为了证明自己情感的强烈或者地位,开始对花进行比高低排大小争稀缺,这里并不是说所有的手段都是如此,而是指那些把”花“包装成焦虑,包装成欲望与虚假的地位,并绑架大众,隐晦的告诉大家,你要去证明,而价格就是最好的尺度。

就像曾经的某个广告语,爱 ta 就买给 ta,它很容易误解为:不买就是不爱,不买就是没有关怀和礼貌。以此来制造矛盾,强行把”花“当做了一个衡量感情和礼节,甚至衡量人的单一工具。当然,这个花,可不仅仅只是花,这样说就完了吗?

这是一种看似客观但却带有煽动性,误导性的说法,终归还是肤浅的。因为如今的一些消费乱象,虽然有掩盖的影子,但是它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资本主义最初的原始积累。我们看到的是商品拜物教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商品,并在认同中参与运作。

但如果我们仅停留在商品和人的关系,在流通中的表象,那么就很难理解它的真正核心。商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拜物的前提,是它在生产中就已经被注入了特定的资本构成,谁投入了多少不变资本,多少可变资本,如何周转?如何增殖?如何再投入?这些决定了剩余价值如何分配,也决定了利润看上去像不像是自然产生的样子。意识形态和价值形式,这两者互相作用,共同的去驱动着资本的增殖和循环,矛盾、欺骗、物化、剥削只是它所派生出来的产物,价值形式掩盖利润的真正来源,而意识形态又告诉工人和社会,这是理所应当的。

就像我们上期讲过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它的各种颠倒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我们本期则是从资本的有机构成出发来去明白它是如何造成利润率的差别,又是如何形成平均利润率以及这种差别所制造的”同意“是怎么掩盖社会关系的?

竞争,平均利润率和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

我们从一个问题开始,如果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那为什么不同资本的利润率不同?又为什么在现实中,商品的价格往往不等于其价值?

通过上期我们已经明白了,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就是不变资本 c 和可变资本 v 的比例不同,哪怕剩余价值率相同但利润率也会不同。

低有机构成部门,也就是可变资本的比例比较高,那么它就会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利润率相对比较高。而高有机构成部门,不变资本的比例比较高,产生比较少的剩余价值,利润率相对就比较低。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总是会发现不同行业的利润率总是会趋于均等,那这种矛盾该怎么解释?答案是,现实是动态的,资本会尽可能的从低利润的行业流向高利润的行业,这种流动就会增加高利润行业的供给。大家都开始卷,从而降低了产品的价格,而低利润的行业供给不断流出,产品越来越少,越来越稀缺,那么自然,他们的产品价格就会逐渐的增加,这一过程会持续到各个行业的利润率几乎接近趋于一致。

我们说白话就是资本总是在追逐高利润的行业,从而导致了资本的流动和利润率的逐渐平均化。它其实就是一个社会总价值在各个行业之间重新分配的一个动态过程。

这里我们来举个例子,便于大家理解,就比如假设投资餐饮行业的利润率是 50%,而工业品的利润率只有 40%,那么资本就会更加愿意去投资餐饮行业,但是市场上可不止一家资本,越来越多人发现投资餐饮的利润率高,那么数量就会逐渐的增加,竞争也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卷资本之间招招见红,餐饮商品的整体价格相较于原来的高点就会趋于下降,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红海市场。而工厂减少市场上的工业品供应开始减少,价格开始逐渐上升,于是部分资本又开始投资工业,直到两者形成一个动态平衡,两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开始趋于接近。


这里我们延伸一下,如今也有很多打着轻投资,高回报的幌子来去欺骗大家,加盟或者投资,并且会像模像样的拿出一份利润报表,用数据去证明这个有多赚钱。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利润率高,它并不代表竞争不严重,往往越是利润高的行业,竞争越严重。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真的如此,他会这么大张旗鼓的告诉所有人,并且允许所有人分走这本来就不多的份额吗?还有大家始终要抓住一个核心概念,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这完全是两码事。

商业资本它是一种独立于产业资本的形态,是通过商品的买卖来去实现利润的,而这个利润是来自于产业资本让渡的部分剩余价值,这也就意味着普通的一些买卖,它仅仅只是买卖,是一个<font style="color:black;">G-W-G'</font>的流通过程,它甚至都不是商业资本,因为它完全没有规模和条件可以支撑起作为资本的基本要素。

明白了这些,当你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便能明白对方制造出来的”同意“是什么,如果无法称之为资本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本买卖,他们制造出来的是轻投资,高回报,所谓智能机器,低风险,但实际上投资不止一笔,各种费用层出不穷,回报会由于竞争越来越低,所谓智能机器费用极高,风险完全由个人承担。

当然这样说有些偏激,因为并非所有的都是如此,这里只是列举一种极端的情况,让大家可以形成一种思考方式,不至于轻易的就冲动上头。

而那些可以称之为资本的,其主要盈利点往往是多元的,除去金融,寻租,垄断等这些特殊因素,更重要的是有机构成的比例,利润的或多或少,这就取决于对生产,流通,扩大再生产,市场和消费者的决策能力。


好了,我们回到正题,通过刚刚我们只回答了开头的一个问题,还有另外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现实中商品的价格往往不等于其价值,这就涉及到了生产价格的问题,也是马克思在这一章中的一个核心。

即现实中各行业并不会永久的保持各自”应有“的利润率,而是逐渐地趋于我们刚讲的一般利润率,而在这一过程中,商品的价格也就不再等于其价值,而是转化为生产价格

说白话就是在现实中,商品价格不完全等于价值,而是围绕着生产价格来去上下波动。这里考虑可能有略过以前内容的朋友,我们还是展开一下,首先商品的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 c 加可变资本 v 再加上剩余价值 m, 而剩余价值 m 也就等于 v 乘以剩余价值率 s’。

在劳动价值论的严格意义上,也就是我们第一卷讲过的,商品的价值完全是由生产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时间就是金钱,但是我们在这个基础上,一旦引入了生产价格后,由于各产业的利润率开始逐渐的趋于平均,那么商品的价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于是我们便有了一个新的公式,即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资本的成本,再加上按平均利润率所计算的利润:

大家可以试着带入一个吃的来去理解,市场价值就像是一斤水果的真斤两,苹果也好,香蕉也罢,种它,摘它,运它等等,这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它实实在在的分量,也就是价值,它是实打实的。

而市场价格就像是菜市场里的摊贩,扯着嗓子喊价,价格忽高忽低的,当某个水果只有一家,有时大家都想吃,需求高,自然价格就会高,但是当别的商贩发现后,也会去进这个水果,直到整个菜市场都有这个水果,那么这个水果的价格在这个菜市场里就会逐渐的变得平均,每家卖的价格都是大差不差的。

此时有些商贩发现,由于大家都有自己,很多水果都快烂掉了,他不得不去低价出售,好歹把本保住,那么他就会去降价,但是不管商贩们怎么喊价,价格长期都得围绕着真斤两的价值去转

大家可以发现,开价是价格的浮动,它短期乱窜,但长期又被真斤两拉回来,所以价值是内在的,稳定的,而价格是外在的,变动的。

现在我们来扩展一下,想问大家考虑竞争,为了让利益最大化该怎么办?答案就是制造同意,比如有几个商贩商量好,开始炒作某个水果,他们一致对顾客说,今年的水果贵,因为运费涨了,买的人信了,以为高价就是”行情“,但不知道的却是商贩赚了大头利润(剩余价值),但实际上只要多跑几家,就会发现运费根本没有涨,这是比较容易分辨的。

但如果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欲望、包装外表,融入某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呢,比如可以治百病,所谓人上人的首选,一棵果树只产十个果子,它的果核吃完之后戴在手上,可以接收宇宙信号波等等。

荒谬吗?荒谬。可笑吗?可笑。

但可能大家已经发现了,有些宣传甚至比我说的还神,但还是会有人上当受骗,这就完了吗?以收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时,除了我们刚刚的这些情况,什么真正的限制住了它的价格?

答案就是价值的真斤两。,他最终为了最大收益一定会去打破价值,也就是彻底的失去底线,把真金两换成缺斤少两,并把价格相对调低一点,保证整体大于原来。

对于买者来说诱惑极大,因为大家会默认是按真斤两来的,大量的人都会觉得物美价廉,觉得十分良心,甚至会有人觉得占了便宜。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入那些虚无缥缈的概念,此时市场的情绪就会被彻底的引爆,价格还是那个价格,而缺斤少两的行为叫做剥削

但人们往往只会关注与我相关的价格是高还是低,从而忽略真斤两还是真斤两吗?当有人发现并质疑时,往往会被低价的各种拥护者所攻击、排斥、视为异类,他们似乎忘了来源到底是什么,而黑心商贩已经靠着吃两头彻底的完成了他的原始积累,这便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和物化的最好体现,更是血淋淋的事实。


所以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竞争的条件下,价值必然转化为生产价格,即使商品不按价值出售,整个社会的总剩余价值仍然是由工人创造的,只是在资本家之间重新进行了分配。

而在这个基础上,高有机构成的行业,也就是技术密集,高精尖科技比较多,工人比较少的行业,它的剩余价值虽然相对比较少,但是由于它的资本量比较大,也能获得平均利润。

而低有机构成的行业,虽然创造了大量的剩余价值,但它的利润也会被压低到平均水平。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高科技产品往往能卖出相对比较高的价格,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则相对比较低。

这是常规情况。但是在现实中,往往会存在特殊情况,即超额利润。说白话就是虽然一般利润率会逐渐的趋于平均,但是还是会存在超过平均利润率的现象,而这些超额利润往往就是在平均利润率的基础上去获得额外的利润,它源于生产条件的优越性。

就比如当某个工厂使用了先进的机器,既提高了劳动的生产率,又使商品的成本下降,但他仍然可以按市场价格去出售商品,从而获得超额的利润。但这种超额是暂时的,因为技术总是会逐渐的普及,当某个先进技术一旦被普遍的采用,那么他就又会回到行业的平均水平,利润也会随之回落。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竞争不仅平均化了利润,它也在推动着技术进步和资本集中,它是具有双重性的。

但还是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因素,会不受这种暂时性的影响,即因为拥有了不可复制的特殊条件而获得的超额利润。就比如拥有特别肥沃的土地,或者比较特别的矿,比镓、锗、锑、稀土等等,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储备或者特别优越的地理位置,或者垄断特权等等。而这些超额利润往往会转化为地租或者垄断利润,同时还需要国家军事政治有一定的硬实力,才能支撑起经济的持续超额,在这个基础上再形成软实力,去吸引全球的投资,科技,人才等等,来去不断的加强整体,一旦缺少了任何一环,就会像美乌矿产协议一样,被迫成为帝国主义的侵略目标。这些我们会在后期结合全球化,去详细的给大家讲。


同样,我们这一大块有一个特别容易陷入的误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修正主义,可能乍一听,这是一个看似正向的词,但是对于学哲的,尤其是马哲来说,属于是骂的很脏了。

第三卷的这一章节,价格偏离了价值,看似好像否定了第一卷的劳动价值论,陷入了修正主义。

但是马克思在这一章节中表述的已经很明白了,只有在承认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前提下,价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才有意义,价格转化理论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而是它的深化和具体化。因为通过这些深化,我们可以看到竞争的二重性,一方面它导致了利润平均化,把剥削隐藏在正常的市场行为之中,大家能看到的是等额资本获得了等额利润,看不到剩余价值的来源。这就是剥削关系被价格平等和自由竞争给掩盖了,让大众同意这是一种理所应当。但另一方面,它又推动着生产力提升,使超额利润不断地去倒逼着技术进步。

这也恰恰地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以个别资本追求利润为动力,但却一次又一次的创造了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价格总是不断的波动,而由于可变资本 v,也就是工人的工资是成本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它必然也会跟着受到影响。

我们先来看工资涨了,对生产价格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工资上升也就意味着剩余价值减少,在总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就会下降,就比如一个工人,一天创造了 100 元的价值,原本工资是 40 块,剩余价值是 60 元,可当工资上升到 50 元后,剩余价值就下降到了 50 元。

当然这样说还是不够细化和严谨,因为我们只能知道一个大概,但是却没有办法看出来,不同行业的影响到底有多严重,所以我们需要加入资本的有机构成,此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当工资涨了时,低有机构成的产业,也就是可变资本比例比较高的产业,比如服务业或者纺织业等,他所受到的冲击更大,因为他们的人多,这里我们称之为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说白话就是人多,机器少,核心依赖于劳动力。

而高有机构成的产业,就比如自动化生产线等等,它所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小。这里我们称之为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最终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生产价格会再平衡,各行各业重新获得平均利润率。那么同理对于市场上来说,当工人的工资上涨,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的商品价格相对就会下降,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的商品价格相对就会上升。

此时我想大家便能明白一个看似很奇怪的现象,同样组装一台手机,他在全球各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就是机器自动化,批量的生产,而有的地方就是工人们在车间里进行人工组装,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说机器明明比人更精准,更快,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的地区用工人去组装?这就是因为全球各地的劳动力价格不一样,有些地方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完成一个批次的组装成本往往还没有机器高,那么对于资本来说,自然就会选择人工,而有些地方的工资比较高,但是这个地区的港口中转很重要,便会投入大量的自动生产线来去替代流水线的工人。大家注意工资这里一定要以动态的视角去看,它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它的变化是连锁的,它会逐渐的改变社会的消费结构。如果大家有注意过,那么就会发现某些电子设备近十年来它的主要产地一直在变化,这就是因为资本始终在不断的寻找更低工资的成本地区,比如越南,柬埔寨等等以此来尽可能在每个环节都减少投入,用不同地区的劳动成本来去应对不同的环节,但是核心一定是掌握在本国手中的。


而当工人的工资下降,我想比起抽象的理论,不如结合当下正在发生的实事去给大家讲。如今美国喊出所谓制造业回流的口号表面上说的是就业和经济,但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长期积累的内在矛盾。

上个世纪的 80 到 90 年代,美国资本大规模地向低工资国家转移,并开始转向金融资本,这就导致了美国工业的空心化,制造业的就业开始减少,矛盾的点是对于资本来说,曾经他们看重的是短期利润,而不是长期的,所以这就导致了越接近所谓的先进,就越挤压工业资本的长期发展空间,导致实体经济的基础不断的被削弱,逐渐的形成了一个个的”锈带“地区,而这些”锈带“地区的工人们开始成为了失业的储备大军,被迫接受低薪的岗位,中产阶级也开始萎缩。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曾经的美国总是在国际上高喊美国必须转型于服务经济,金融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等等。这些口号只强调了其中的一面,但另外一面是利用所谓”全球化的金融红利“来去**掩盖追逐短期利润的破坏性**。而对于工人,他们则宣称某个自动化的机器可以顶 10 个工人,并且做出来的商品质量更好,市场根本不需要这么多这么贵的工人,这是进步的必然,以此来去引导工人们相信失业和低工资是全球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于是失业就被归因于”全球竞争的必然结果“或者”个人能力不足“被迫使得工人们接受,他国正在”威胁“我们,”竞争失败者就活该失业“的逻辑,将恶意剥削和掠夺巧妙的推给了国际上正在发展的国家和工人自己本身,用这些冷战的意识形态把他们的内部矛盾转嫁到了外部,转化为因为别的国家发展的太迅猛才导致你们如今失业,使那些没有分辨能力的民众仇视全球,就比如从前苏联到俄罗斯再到我们。

你会发现他们总是会在国际上给他们的民众树立一个”敌人“,把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都甩过来,我给这个”敌人“,这就导致了其中的一部分人 总是会对各个国家充满恶意,甚至对留学生大打出手。


而如今,特朗普政府希望资本回流,创造就业,但是就像我们刚刚讲过的,资本追求的是最高利润率,他根本不愿意在高工资的地区进行投资,退 1 万步来说,就算用政策强行的让制造业部分的回流,它也主要采用高度自动化的方式,它并不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治标不治本。

所以大家其实可以发现一个分裂的点,在金融资本的主导下,工业资本很难获得足够的利润率,对于金融资本来说,它要的是企业维持高股价和分红,而长期的工业投资回报率是远远低于金融投机的,强行推动必然会造成分裂。于是大家可以发现,金融资本集团也在不断地与特朗普政府对抗,不管是明也好,暗也好,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这届美国政府的问题,而是这种体系长期的矛盾积累问题。

所谓的制造业回流,它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国家力量来去调节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但却没有办法触及制度的根本,最终反而又造成了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分化和对立。

口号也好,华尔街也好,美联储不降息也罢,大家注意,这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其本质就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所引发的周期性的危机。


或者我们不妨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资本主义就像是一艘船,但是利润率趋降是这个船自带的漏洞,于是资本开始试图通过向外转移和金融化来去堵漏,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可行。

于是他又航行了一段时间,突然有天,有船员发现看似堵漏的方法,实际上导致了船体,也就是实体经济正在不断的腐朽形成锈带,而且越来越严重,于是此时就有人站出来高喊,我们要让制造业回流,也就是换新的木板,这样我们就不怕腐朽了,船上的人纷纷拍手叫绝,但是那个高喊的人清楚的明白,漏洞仍在,而且新木板更贵更重,但是他却隐瞒了这些,并告诉船上的所有人是海,是阳光,是空气,他们都有问题,正是他们害得我们不断的腐朽,所以为了对抗他们,我们现在必须换新木板,换了以后航情会更快,也不怕腐蚀,我要让这艘船再次伟大。

于是一部分船员们纷纷开始攻击空气,攻击大海,而另一部分船员则靠着堵漏和旧木板(向外转移和金融化)赚的盆满钵满,他们不愿意更换新的木板,但又没有办法下船,只能不断地按住旧木板,不让更换,最终船越来越不稳定,开始不断下降,已经快有沉没的趋势了,尽管如此,船上的那一部分人还在不断地按住旧的木板,而另一部分人则在为根本不存在的新木板而不断的欢呼。

  • 标题: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二期:竞争,平均利润率和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
  • 作者: Haijun Qiu
  • 创建于 : 2025-06-08 21:00:00
  • 更新于 : 2025-06-25 19:44:37
  • 链接: https://blog.invictusqiu.top/2025/06/08/Capital-13/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
评论
目录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二期:竞争,平均利润率和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