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三期: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

Haijun Qiu

开篇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同,有人看到的是一个先进的世界,时代感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各样的选择,有人看到的是一个残酷的世界,兽性,欺骗,欲望,掠夺,贪婪,忙忙碌碌但各自心怀鬼胎的人不断交错,看似选择更多了,但其实是被推着走的人更多了。

有人看到的是一个变化但迷茫的世界,也许是科技的进步,也许是观念的更替,也许是价值观不同,也许只是模糊的察觉到,就连自己本身也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

在这些意义上,世界确实在变,但也似乎没变,只是变化的形式掩盖了本质的重复,与以前相同的是,不创造商品的人却控制着商品的命运,不参与劳动的人却可以分走大部分的劳动成果,与以前不同的是,生产者越来越隐形,甚至变得透明,而中间环节的商人资本却越来越显赫,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应该只是世界如何在变,而是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个变化的根源,而这便是我们资本论第三卷的第三期。

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

可能大家已经发现,如今谁制造已经不如谁卖的好更重要,这其中谁制造便是我们在第二卷中讲过的 产业资本。它包括

  • 货币资本
  • 生产资本
  • 商品资本

这三者互相动态的转化和影响,构成了周转和流通,而谁卖的好,是独立于产业资本的 商业资本,它包括 商品经营资本(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中间商或者贸易商)和 货币经营资本(就比如银行)。

可能有人会好奇,第三卷中,马克思为什么要这么区分?这不都是资本吗?其实很有必要,这也可以看出来,马克思的前瞻性,因为大家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部分资本已经开始从生产领域撤出来了,转向流通环节并逐渐的演化成 谁掌握了流量和流通,谁就掌握了利润。 至于是谁生产的工厂在哪儿,是不是存在剥削,对于人们来说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而这个百年前的划分,如今依旧还在全球发生着,这对我们理解资本是如何发展以及怎么构成,又是怎么影响我们的至关重要。

正如他在原文中写到,由于现代经济学甚至它的最优秀的代表都直接把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混为一谈,实际上完全看不到商业资本的特性,我们就更有必要这样做了。


首先,我们先来看,商业资本中的商品经营资本与我们往期讲过的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不同,这两个概念就差了 经营 这两个字,但各自的运行和周转有很大的差别。

商品经营资本,它并不直接的生产商品,也不参与生产过程,它更像是一个中介,通过买卖商品。就比如,从生产者手中买入,再卖给消费者或者其他生产者来实现 以增值带动增殖, 它是完全局限在流通过程中的。

这里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就比如你要去大型的连锁超市买一件衣服。但这件衣服并不是超市自己一针一线做出来的,而是从工厂那里买来的,那么,此时超市扮演的就是商品经营资本的角色,他用钱从工厂那里批发出来衣服,然后再卖给你,赚取了利润,超市不生产,但通过这样的一买一卖

也就是

让衣服从工厂流向了你,同时自己还赚了利润,这就是商品经营资本的典型运作方式。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这个利润,产业资本也就是工厂自己本身,它可以挣,那为什么不去挣?而是让渡给中间商,你往期说资本的特性不是逐利和增殖吗?他凭什么愿意把利润让给别人,而且还能允许商业资本这么肆无忌惮的发展?

答案是 这是社会分工的一个必然结果, 商人的各种活动,它起到的是一个中介的作用,如果没有商人,工厂既要生产又要自己去卖商品,这就可能会导致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来去卖货,那它的生产过程就有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停滞,因为 它需要等待资金回笼,或者垫付才能开启下一轮的生产循环, 而且有极大的风险,比如卖不出去,那么此时工厂就得准备更多的货币来作为储备,这就导致了原本可以用在扩大再生产的这部分钱用在了以防商品卖不出去还能保证生产上,而不是扩充产能带动增殖。

而有了商人资本这个环节后,此时生产者就可以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生产上,以此来加快再生产的过程或者扩大规模,而商人用自己的资本购买商品虽然赚取了利润,但是它也 承担了流通中的这部分风险。 就比如商品卖不出去,或者价格下跌,这样生产者就可以专注于生产,而商人可以专注于买卖,各自的效率更高,所以大家便能明白,越是源头的工厂,相较于市面上,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出货往往是大批量的,同样大家也能理解为什么 商业资本会越发展,越集中,越显著。

我们还是以刚刚的那件衣服来举例,如果工厂自己去卖衣服的话,可能要花一周乃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全部卖完完成回笼,而超市因为有销售渠道,就比如连锁店或者线上平台等等,他可能几天就买完了,而工厂拿到超市的钱后可以马上的买布料,开机器继续的做衣服,反之如果这批衣服过季了,或者价格暴跌了,那么超市就得承担风险,用自己的钱去补这个窟窿,为了保证风险最低,他会尽可能的去整合自己的资源,这也就逐渐的造成了集中。


明白了这些后,那么大家便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一开始说 商业资本相较于产业资本它是独立的。

产业资本,它的周转是

而商品经营资本的周转,它是一个 的循环,没有了 P 也就是没有生产环节,并且也不创造新的价值,这就意味着它更快而且更灵活,因为它只在流通领域运作,不受生产时间的限制。

所以它的周转速度要比产业资本快,而且同一笔商人资本可以多次周转,可以一次承担多个商品或者多个生产部门,这里我们还是用超市来举例子。

就比如超市用十万在工厂买了衣服,等他卖出后,他还可以买家具或者其他商品等等,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衣服,而生产衣服的工厂,它必须要等待这一批的衣服生产完才能开始周传,这便是商人资本的灵活性。

此时,它最终面向的人群是消费者。同样,如果商人资本从种植棉花或者布料的生产者那里进货,并卖给了做衣服的工厂的话,那么此时最终面向的人群是工厂的资本家,这种特性让商人资本不仅可以出售给消费者,它还可以出售给多个生产部门,甚至可以跨部门,所以它的周转往往代表的是多个产业资本的流通。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它的基本运作,但是还不够具体和深入,因为我们只明白了买和卖的情况,但是工人的劳动和剩余价值还没有涉及,我们开始深入一下。我们从一个常见的误区开始,可能很多人会误以为商人之所以能赚钱,是因为他们在商品的价格上加价了,比如商人以 100 块钱进商品,以 110 卖出,赚了十块的利润,这种加价看起来像是凭空提高了商品价格,或者是一种欺骗的行为,但这只是一个表象,因为商品的总价值是由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商人的加价并不是凭空增加价值,而是从生产过程中已经存在的剩余价值中分走了一部分。

换句话说,商人的利润不是因为他卖的商品比实际价值贵,而是因为他从产业资本家那里买商品时,付的价格低于了商品的实际价值,同样还有一个更严重的误区就是 价值它并不等于价格。 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区分表象和本质的关键,这里我们在上期详细的讲过了,就不再赘述了。 所以商人的利润,它不是在生产中创造的,它并不生产价值,只是实现价值。但是在市场上,它却以价格的形式强加在了消费者的头上,所以商业利润表现为价格的上调,而不是价值的增加。

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是产业资本的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人资本的,这个让渡很关键。

如果我们把它们都混在一起,那么就会陷入马克思所批判的意识形态的描述,即误以为利润是搞商人聪明的买卖所带来的。从而忽略了价值创造的根本是劳动,是有血有肉的工人的劳动,这种误解会掩盖剩余价值来自剥削劳动力的事实,让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在表面上说的过去,显得自然公平等价。


可能有朋友会质疑,说按照这种说法,那如果商人资本他自己就是太高价格呢?比如我们现在常见的某些贩卖焦虑,饭圈文化,民心效应,以此来不断的加价,它虽然不创造价值或者剩余价值,但这不就超过了商品原有的价值了吗?那利润率自然也超过了剩余价值,那这个该怎么解释?

这就涉及到了 社会总价值的分配和利润率的平均化, 这里我们来一一的详细拆分。

首先,我们在第一卷讲过 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它包括生产成本和剩余价值,而贩卖焦虑或者某些效应,它并不能直接的增加商品的内在价值,而是通过操控市场,比如广告或者营销来去影响消费者,使消费者在无形中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并把其视为一种虚假的,合理的“文化”。

但这种高价的利润,它依然是来自于 社会总剩余价值的再次分配, 商人资本它只是通过各自的营销,或者借助影响力来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大的剩余价值份额,从而挤走其他人的份额,就比如某个商品,请明星做营销,用高价出售了,挤占了其他厂商的市场份额,它实际上是将社会中产业资本所生产的总剩余价值重新的分配到了自己的手中,这些高价的利润,它仍然是来自于产业资本的,比如生产工人或者研发团队等等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不是商业资本凭空创造的, 营销和品牌溢价,它只是改变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

如果大家还是觉得有些抽象的话,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某个保健品利用贩卖焦虑,宣称治疗某个病有奇效,它卖一万元,但其中真实的价格可能只有 100 元,这 9000 元的加价,它不是新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从消费者的手中或者其他商家的市场份额中,转移过来的,说的好听点,叫做社会总剩余价值的再分配,说的难听点叫欺骗市场,掠夺市场,破坏环境。

同样价格战也是同样的逻辑。商家通过低价倾销来去抢占市场,短期内牺牲利润,但目的是为了挤垮竞争对手,长期去垄断市场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只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它既改变了内在的价值,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价。即挂羊头,卖狗肉,也就是造假。 比如把鸭肉当做羊肉去卖,这确实超过了我们本期的理论范畴,但这是违法的。


明白了这些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商人资本和产业资本是有共同点的,即都得 围绕着平均利润率来转。

如果商人资本的利润率高于了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发现不用生产也可以这么赚钱,那么它就会转为商人资本,如果低于了,那商人资本就会变成产业资本,在这样的一个动态市场竞争中,利润率会逐渐的趋向平均。

但不同的点是,由于商人资本,它并不直接的生产剩余价值,但是要分剩余价值,所以它的加入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这就意味着 商人资本越多,产业资本家的利润率就会越低,因为剩余价值要在更多的资本之间分配。

就像一块蛋糕,总共 100 块产业资本家本来可以独吞这块蛋糕,但因为商人可以承担风险,帮忙卖商品,加快他们的生产速度,他们同意分 30 块给商人,自己拿 70 块,商人并不是自己烤了蛋糕,而是从蛋糕里面切了一块儿。如果大家发现做蛋糕可以分的更多,那么自然就会涌向产业资本,反之也是如此。


而这种动态的过程,它其实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进程。

最初,商业资本是最早出现的资本形式,就比如古代的贸易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形成之前,商业利润往往就决定了产业利润,因为商人控制了市场。

而到了资本主义的时期,商业利润才被归结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就比如,在中世纪,商人从农民那里低价买进粮食,高价去卖到城里,赚取巨额的利润。但是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工厂主直接组织生产和销售,此时商人的这个角色就被削弱了,利润来源从高价卖变成了分享剩余价值。

而我们现代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等,它其实就是商业资本高度集中的一种体现。他们是通过大规模的仓储、物流和系统,取代了那些小的零售商,因为这样可以更加的节省成本,更高效,甚至不用有店面。

这也回答了我们开头的那个疑问,即谁制造已经不如谁卖的好更重要了,这其实是一个不断发展所形成的趋势,他其实也能从侧面回答很多人看不惯,但又很疑惑的问题,即中间商他不种田,不织布,却总能从买卖中获利,或者某些网红明星在直播带货中往往比制造者更赚钱,甚至比品牌更有溢价权,明明产品是农民伯伯或者劳动者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可是到了最后,他们往往拿的很少。

很多人会理解为是流量至上,但其实本质是商人资本在流通环节中的霸权地位只是很多人会习惯的,把现代商业中的流通理解为是一个中性的传递。但实际上,流通本身早已经成为了资本增殖的手段,而且我们如今与过去不同的是,有严格的监管会把它控制在一个动态的范围内,而不是任由其野蛮的生长。


可能有人会说,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太喜欢,或者有些反感,他会一直这样吗?未来不会改变了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出了具体的分析,即商人资本的周转和价格,我们来拆解一下。

首先它是怎么构成的,也就是除了商人买商品的费用,它在运作过程中还有哪些费用?这里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纯粹的商业费用:

比如办公室的租金,雇佣店员的工资或者设备等等。

二,生产流通的费用:

比如运输,仓储,包装等等,这些费用可能会涉及到生产过程的延续,同样,这些也是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

但大家要注意纯粹的商业费用,它不增加商品的价值只是实现价值的必要成本。

就比如超市光买了商品,但是如果没有店面和员工,他没有办法卖东西。而生产性的流通费用,比如运输,它是有可能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比如把商品从 A 运到 B,但不一定增加价值。

这里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就比如超市,除了用十万元来买苹果,还需要租仓库和雇佣店员,这些费用不增加苹果的价值,但超市必须支付才能把苹果卖出去,它是商人资本运作的必要成本,它决定了商人资本的规模和效率。而超市的出售价格不仅要收回这十万块钱买苹果的成本,还要收回 5000 块钱的仓库费,一万块钱的工资以及这些资本的利润。

大家可以发现, 这些费用通过商品的价格得到补偿,但不增加商品的实际价值,只是以商业利润的名义加到了价格上。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商人的可变资本算不算生产性的投资?

如果算,商人支付的工资,再加上他的利润,似乎增加了商品的价格;如果不算,商人为什么要支付这部分工资?

答案是,商业工人的劳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可以帮商人实现价值,相当于代替了产业资本家的部分流通的功能,而商人支付的工资最终是从剩余价值中扣除的,不是额外增加的商品价值。

大家可以理解为,商业工人更像是一个搬运工,他们帮商人把价值这桶水从生产者搬到了消费者的手里。他们的劳动虽然不往桶里面加水,但是却能让水顺利的送到消费者手中,所以商人愿意付工资给他们。工资和利润,最终还是从生产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分出来的。


明白了这些构成后,我们来看它是怎么整体周转的,即 它类似于把货币作为流通的手段,来去反复的使用,用一笔资本反复买卖始终回到商人手中,并且每次带回利润。

就比如用 100 万买了 1000 台手机,然后以每台 1100 的价格卖出去,赚回了 1100 万,此时这 100 万的资本就完成了一次周转,那么一年内周转的次数就取决于这个过程重复的频率。

比如一年周转十次,就意味着买了十次 1000 台的手机,卖出后赚了十次十万的利润。它周转的速度越快,同一笔资本实现商品的总量就越大。但是,总利润量取决于资本量和我们往期讲过的一般利润率。

那么此时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它也可以回答我们刚刚的这个问题。即产业资本的周转,它带动的是整个生产和消费过程,而商人资本的周转,它是依赖于产业资本不断生产商品并投入市场的,这就好比没有了做蛋糕的人,全是等着分蛋糕的人是不现实的,所以它是寄生性的。

而大家所排斥的那些所谓过度营销或者明星带货,它其实更多的是依赖于商人资本的,所以他们的关系应当是:营销广告流量依赖于商人资本,而商人资本又依赖于产业资本,但产业资本又依赖于攫取剩余价值。

某种意义上,我们说的好听点儿,叫互相促进,说的难听点儿,它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互相寄生的关系。但大家注意,促进也好,寄生也罢,它是具有双重性的,千万不要单一的静态的去看待。或者我们严谨一些叫共生,虽然彼此依赖,但也反过来彼此限制,互相强化。

商人资本的周转速度,它受生产速度和消费速度的一个限制, 生产慢也就是产业资本生产的商品慢,那商人资本的周转就慢。而消费慢,就比如曾经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过度的剥削工人,导致了社会整体购买力低,商品没人买或者买不起,那商人资本的周转也慢,他们总是互相动态影响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引入价格,这也是最核心的部分。首先,商业的加价与周转速度成反比,周转的越快,单个商品的加价就越低,周转的越慢,单个商品的加价就越高。同样,这个价格也是有界限的,它的下限是这个商品的生产价格,它不是由商人来决定的,而是生产者来决定的,而它的上限是能够获得平均利润率的价格,它也不是由商人来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总资本和购买者的接受度来决定的。

可能这么说,有些抽象,这里我们来举个例子

就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快消品,面包,牛奶,瓶装的水,普通的 T 恤。它就是属于周转快,单个商品的加价低,所以大家可以发现它们的标价通常只比成本高几个百分点儿,卖的极快。而手表,珠宝或者奢侈品,它就是属于周转慢单个商品的加价高,它的标价通常是进货成本的几倍,卖的很慢。

这两种商品的下限就是工厂批发给商人的价格,卖的时候是不能低于进价的,而上限就是他们能获得平均利润率的价格。

那此时有人说,如果就是有商人违反这种规律,把一瓶两块的水加价到 50 块呢?可以,没问题,但是市场或者购买者他会接受吗?有人买吗?同样都是从工厂进货的水,同样的包装,同样的产品,竞争者们都卖两块,而他却卖 50 块钱,他还卖得动吗?那此时快周转还会成立吗?那是不是所有的商品都不能随意的定价?

不,只有特殊情况可以,即 垄断, 或者有别人不可复制的技术,整个市场乃至全球只有你一家有,那定价权完全由你掌控,但这在现实中几乎是极难的。

我知道此时肯定会有人说,那把这两块钱的水换个好看的包装,编个故事,请个明星,铺天盖地的去营销什么冰泉呀,神水之类的概念不是轻轻松松的卖到 50 吗?甚至更多。首先,换包装,编故事,讲功效,做营销,这些都是需要预先投入资金的,它不是凭空来的,把这些投入算进去,每一瓶儿水的平均成本可不止以前的两块钱了,而且还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比如没有人接受并买单,最后每一种商品在如今它都是有执行标准的。水,天然矿泉水,它们的执行标准根本不同,真的假不了,假的跑不了,而玩那些所谓神水啊,疗效之类的是 犯法 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 黑五类, 我们一般会在法制栏目上见到他们。


好了,我们回到正题,所以此刻大家便能理解

商品价格的高低,它并不影响年利润率,但影响每件商品的加价比例,而我们刚刚比较扯远的那些例子,其实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某些流行的说法,即薄利多销或者厚利少销完全取决于商人的意愿。

但实际上,商人的价格增加是受到了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率的限制,也就是我们刚刚讲的上限和下限。而且商人只能决定经营哪种商品是贵的还是便宜的,这有受资本量和市场条件的限制。

当社会整体的生产力提高了,那么商品的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商人可以用同等资本去买更多的商品,但流通资本也会增加,比如运输、库房这些基础设施的资本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加。

而且随着周转加快,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商人资本就会减少,因为同样的商品的流通可以由更少的商人资本来完成。但社会上的商品总量却在大幅的增加,结果就是商人资本的绝对量增加,但相对比例会下降。

这正是马克思在原文中提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商人资本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周转加速减少了必要的商人资本量。但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生产都变成了商品生产,商品的总量大幅的增加。这两种趋势会互相的抵消,虽然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商人资本减少了,但商品的总量却增加了,因此,商人资本的绝对量仍然可能会继续增加,但它相对于产业资本的比例会下降。

就比如,19 世纪的早期,商品单价高,生产率低,商品种类少,商人资本周转慢,因为交通也不方便,但是商业加价就比较高,那么,此时商人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就比较高。而到了资本主义比较成熟的时期,生产率提高,商品的单价大幅度的降低,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可以成为商品,那么商人资本的周转就比较快,商业加价就比较低,商人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就比较低,但商业总规模却空前的扩大。

这也从侧面的解释了 在工业资本主义时期,随着不断的发展,商业利润率会相对的下降,但实际的周转总量却在增加。


这些是我们还没有涉及到银行和投机资本的情况,一旦引入后,那么此时大家便能理解为什么投机会加重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大家其实可以发现一个现象,经济萧条往往不是先从工厂或者门店爆发的,而是先在商业和银行系统中爆发,商人为了更快的周转,通过借贷大量的从工厂进货,此时就不用等到所有的商品卖完才能进货,而是可以利用信用额度持续的去补充库存,但工厂的资本家剥削的太严重,却对外宣称一切都是自然选择,来去掩盖剥削的事实,这就造成了对于大量的工人来说,不想买甚至买不起,于是社会上的商品就会卖的少或者卖不出去,开始逐渐过剩。那么,此时商业资本的库存就会大量的积压,但它还是得按照规定的日期去偿还银行的贷款和利息。贷款可以通过商品去抵押,但利息呢,于是他会通过不断的加价来去尽可能的弥补,高价卖出一件是一件,能回一部分是一部分,但这正是恶性循环的开始,越加价越没人买,最终一旦大面积的商业资本无法偿还,危机便开始,人们开始恐慌,银行发生挤兑,商品买不起,钱也取不出来,信心开始崩溃,股市开始暴跌直至爆发危机。

当然,这是一种极其简化的说法,就像我们往期讲过的,危机的爆发往往是多种因素互相构成的,而且现代的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他们也会对风险进行评估,但他们的整体发展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这便是我们开头提到的商业资本的另一种形式:

货币经营资本


大家也可以理解为它是现代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前身。首先,货币经营资本也是独立的,它是从产业资本和商品经营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专门处理与货币相关的各种活动,比如存取,兑付等等,与我们刚刚讲过的商人资本不同,他并不参与商品的买卖,只是一种为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提供各种各样服务的独立的部门儿,说白话就是 它只跟钱打交道, 可能大家会好奇两个点。第一是他怎么来的,第二是既然他不参与商品的买卖和生产,那他靠什么赚钱?

我们在第二卷中讲过,货币资本的循环是

在这个循环中,货币必须先转化为商品,再经过生产后才能实现增值殖,但是一旦随着资本量变大,这个货币的流通,支付和收款过程就会变得特别的复杂和繁琐,而且周期性很强,资本占用大。

那这个时候产业资本就需要将这些非生产性的,耗时耗力的货币资本的职能分离出去,好让自己可以专注于生产。此时,货币经营资本就开始逐渐的出现, 它其实跟商品经营资本一样,也是社会分工的一个必然产物。 它最初是作为会计辅助的一个身份来出现的,后面才逐渐的独立为一个部门儿。

大家可以理解为,有人生产东西,有人买卖商品,但还有一类人专门负责管钱。就比如,有人帮你把英镑换成荷兰盾。有人帮你存钱取钱,还有人帮你专门处理复杂的支付单据,这些管钱的人不是自己生产商品,也不直接买卖商品,他们的活儿是让钱动起来更方便,更高效,而他们的利润来源是对其他资本让渡的部分剩余价值,以换取流通方面的佣金式的收入,大家可以理解为他们最早是依靠服务来去赚取利润的,好让产业资本和商品经营资本可以专注于生产和买卖,后面随着资本的发展,业务全球化,他们还可以赚取货币兑换的价差。

大家注意有人会误解为这个服务费,就像如今的现代银行包含了利息。不,这里与 借贷资本 的利息不同,我们现在讲的还没有进入到 信用资本 的领域,更不涉及 生息资本, 这个我们在下一期会详细的去讲。


可能大家会对其中的赚取货币的兑换价差比较好奇,这里我们展开一下,首先货币它具有双重职能,一种是国内铸币,它是作为一国流通的货币。而另一种是世界货币,就比如金或者银,在当时国际贸易中是通用的。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铸币,而商人在国际贸易中需要将本国的货币兑换为他国的货币,或者兑换为金银,否则别的国家不认,买卖就没法做,而货币经营者就充当了一个帮助兑换收取手续费的中间角色。

但除了收手续费,他们还会根据不同货币之间存在的汇率,以略高的价格卖出外币,以略低的价格买入外币。这个中间的差价就是它们的另一种利润。

同样在那个时代还有一种叫做 商业票据 的东西,就比如汇票、期票,上面一般会写承诺,在未来某个时间内支付一定的金额,一些着急用资金,但是没有到期的商人会找到货币经营资本以折扣价去出售,也就是低于票面价值卖出票据,而货币经营资本等到期后再去按全额兑现,以此来赚取差价。

它的本质其实就是服务费加信息差,再加时间差, 但是不管我们刚刚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利润,最终它还是从生产或者买卖中赚来的钱里分出来的。


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它提高了整体的运行效率?但是它也带来了矛盾和分化,即投机和不平等。

它也是一个双面性的存在,它更是如今 金融资本主义 发展的前提。首先,它是 寄生性 的,它不直接创造价值,它所分得的利润是依赖于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如果生产停滞,那货币经营资本也会跟着受到影响。他们为了保证自己可以持续的分得利润,那么势必会产生各种投机行为。

比如通过炒作汇率、过度贴现票据,或者放大信用杠杆来去谋取暴利。

这些投机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为货币经营资本家带来高额的回报,但是长期是毁灭性的,一旦市场波动或者生产领域的剩余价值减少,那么,票据就无法兑现,汇率就会崩盘或者信用链条就会断掉,就可能爆发危机,矛盾的点就在于它依赖于生产领域的剩余价值,却又反过来,通过过度投机破坏了生产的稳定。


并且大家要知道,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财富是向上流动的,它往往集中于少数金融资本家的手中,并且形成了规模,而普通的生产者,工人甚至小商人却不得不去支付各种各样的过路费。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分配机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分化越来越极端,越来越严重,最终在这种一切都围绕着利益,钱就是一切主宰的扭曲制度下,货币它已经不再仅仅是交换的工具,而是变成了各种以钱生钱,甚至以血生钱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的凌驾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上,人们被异化,被物化,失业的人饿死在街头,而掌握生产资料的人,掌握商品的人,极端投机的人,他们在不断的试图向外殖民扩张,向外掠夺,向外转嫁危机,侵略他国挑起战争,把贪婪推到了极致。

这些是曾经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发生过的历史和事实,而如今我们依旧可以在那些打着所谓新自由主义,但实际上将一切领域金融化并试图操控政治,试图把利益凌驾于全球之上的西方国家身上再次看到这种类似的重复。或许此刻大家便能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些国家发出五连问?

我们是否允许世界重回弱肉强食的丛林?是否认可一国私利,可以凌驾于各国公益,是否放任国际规则被无视,甚至被抛弃,是否只要妥协退让就能独善其身?我们是要接受一个唯我独尊的单极霸权,还是要迎接一个平等有序的多极世界?

总有人说这些太宏观了,关我什么事儿,知道的多更痛苦,这些理论又臭又长,影响我每个月工资了吗?我想说的是,知只是改变的前提,在他们两个中间还有一个做,也正是因为有无数领域的人不断的去尝试去突破,才构成了我们如今可以质问单极霸权的底气。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繁华干净的时代,也是暴力压迫战争歧视屠杀的时代,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多么伟大的时代,多么可悲的时代。

  • 标题: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三期: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
  • 作者: Haijun Qiu
  • 创建于 : 2025-07-15 21:00:00
  • 更新于 : 2025-07-15 15:24:03
  • 链接: https://blog.invictusqiu.top/2025/07/15/Capital-14/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
评论
目录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三期: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