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四期:利润分割为利息 企业利润 生息资本

开篇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一句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口头禅,可在现实中,人们发现它似乎只适用于个人,却不适用于大型的资本,对于他们来说,破产可以重组,债务可以延期,甚至可以豁免。哪怕亏损着,还能继续的融资,越有钱越容易借到钱,唯独个人必须按时偿清,否则一旦欠账,就会进征信,这是很多人感到矛盾的第一个地方。
不劳而获是可耻的,正所谓天道酬勤,这也是我们常听到的,但又发现,很多人并不靠劳动赚钱,他们靠利息分红投机,且被认为是聪明的,体面的,这是很多人感到矛盾的第二个地方。
这两种主要矛盾和平时快节奏的压力叠在一起,异化出了一种幻觉,资本可以以钱生钱,就好像没有劳动也能无限繁殖,只要我有钱并借出去就可以无中生有。
面对这种幻觉,人们可以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好像不对,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不管对不对,反正都是我吃亏。于是开始对曾经的道理赤之以鼻,把他们叫做毒鸡汤,并派生出了许多的悖论。 一切都向钱看齐,贫穷是原罪,拥有是成功,为达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等等。
我想这也是如今杜林先生大嚷大叫着,并再次回到舞台的原因,幻觉也好,鸡汤也罢,它的根本在于这些主流的理论忽略了 大多数人面临的选择范围是有限的,但却假定他们可以自由选择, 丝毫不提不管是历史还是如今,大多数的借贷都不是用于生产性目的的,这其中夹杂着无数的 投机, 大多数的财富不是靠努力工作就能获得的,而是通过 继承垄断 所形成的食租或者食利的特权。鼓励和督促人们积极向上,绝对没有错,但一套完整的理论不应该泛模糊化,否则极易被利益所得者断章取义,打着向来如此的名义所利用。
这种利用一旦被广泛的用于现实必然会遭到反噬,而代价就是人们不再相信辛辛苦苦建立的秩序,转而相信某种更为极端,非理性的替代品,哪怕这种替代品在历史上曾被批判的体无完肤,但它看起来还是比虚伪的秩序更加的真实。
这一切反复拉扯,形成了最终的悖论,人们总以为,历史会把荒唐和野蛮过滤掉,淘汰掉,可显然,一旦触及到分配,旧词有时还真能穿上新衣。而这便是我们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四期。
利润分割为利息 企业利润 生息资本
通过前两卷,我们明白了产业资本的循环、周转和流通,以及商业资本的依附性和特殊性。就比如没有价值的价格,这两者互相强化,但又彼此限制,共同的构成了一种针尖型的贫富分布结构和阶级固化,而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又反过来导致了周期性的冲突。
我们把过去讲的内容做一个去意识形态化的总结,就是 资本增密 排斥劳动 失业过剩 周期冲突, 但我们始终没有涉及到另一个关键领域及 信用资本 和 地租, 它们是如今 金融资本主义 的历史前提,也是我们后几期的更新重点。
我们从一个问题开始,钱到底能干什么?或者我们严谨一点儿,货币到底承担着什么职能?
首先你可以拿它去买衣服,吃饭,看电影等等,此时货币就只是交换的媒介。你也可以用它去开工厂买机器,雇工人,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就不只是交换的媒介了,也是增殖的工具,并通过三种形态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的循环和流通,成为资本本身。
但如果我们不把货币当成一个中介,而是把它也看成一种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那么,此时我们便得到了资本的特殊形式: 生息资本。
可能有人会问谁没事干,会用钱去买钱呀?是听起来很不合理,但如果加入一个环节,并把这个形式反过来呢?先把货币当做一种特殊的商品,按照约定借给有需要的人,到期后对方不仅要偿还本金,还得去付利息,那么此时便会成立。
而我们之所以叫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除了刚刚提到的具有交换的价值,它同样是有使用价值的,它的使用价值在于可以从介入者实现的剩余价值中分走一部分。
说白话就是 生息资本的使用价值,就是它作为资本以增值去带动增殖的能力。 表面上看,生息资本似乎有一种自然繁殖的能力,不需要生产,不需要劳动,只需要等时间一到它就增值了。但问题是,这个增值的根源,也就是利息,它是从哪儿来的?
这里我们直接说理论的话,会有点儿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假设你把 100 万借给了一个工厂的老板,他用这笔钱买机器,买材料,雇工人生产出了价值 120 万的商品,创造了 20 万的剩余价值,按照约定,他需要向你支付五万的利息,但这五万并不是你的资本自动生产出来的,而是工厂的老板通过实际的生产过程,也就是通过从工人所产生的剩余价值中画出来一部分转交给你。
发现了吗?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刻意淡化掉,谁在劳动,谁在剥削,这个核心环节,货币就会产生出一种类似于鸡下蛋,蛋生鸡的假象。而这种假象的本质就是对劳动的剥削,利息不过是从剩余价值中分割出来的一部分,而剩余价值本身才是真正的来源,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了超过了其工资的那部分价值,但却被无偿的提取。
到这里,我们先对一个常见的误区,也是一个意识形态进行解释,这也是很多人质疑并容易带节奏的地方。即 你天天说工人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的攫取,构成了剥削,那资本家还承担了风险,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又得管理,还得做决策,你怎么不说呢?凭什么剩余价值不应该归他们所有?
这便涉及到了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提到的资产阶级法权,它的本质其实就是对应了马克思在各大纲领批判中提到的:过渡的第一个阶段仍需要按劳分配,但这还是带有资产法权痕迹的。这种法权表面上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讲究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谁劳动谁得,谁投资谁分,看似中立,但实际上是在为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打掩护。它的本质是把因垄断、财产、等级、或者权利等等这些社会条件所造成的特权伪装成了一种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靠努力获得的自然秩序,而那些质疑就是其中典型的按风险分配,按资本量分配和按等级分配。他们试图用一套貌似公平的逻辑为资本攫取剩余价值打掩护,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它本身就是建立在不对等的社会关系之上的,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下的分配,并不是根据谁更辛苦,谁更努力,也不是根据所谓的英明神武的决策和风险来进行的,而是根据所有制关系,谁掌握生产资料,谁占有资本,所谓风险,并不是资本运作的本质前提,他有权投,也有权不投,这是权利,不是义务,更重要的是风险本身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表面上看,谁冒风险谁得益,风浪越大鱼越贵,但风险的承担者并不等于价值的生产者,这两者不能混淆,要看清来源,这很关键。因为它对应的问题是剩余价值的获取,是不是建立在不劳而获的基础上的?我们不妨用一句最粗糙但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如果说冒风险、买资料、做决策、投资金,就能合法的掠夺,那海盗不也冒着生命危险在投资?为什么他们不鼓励按风险分赃?而谁投资了,谁就该获得利润,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所谓资金本身,其实是社会劳动的凝结,任何生产活动和商业都需要获得利润,这无可厚非,它可以获得回报和利润,但不能靠着所谓的规章制度把工人的工资压到生存线以下,并靠重复的索取工人那些没有被支付的劳动来去实现,同理投的多,就该分的多也是如此,把掌握资本的特权伪装成了劳动的贡献,大家一定要注意,占有并不等同于创造,投资的越多,是因为拥有了更多人的劳动结晶,它的本质还是对生产资料的占用。而那些口口声声宣称的对等,实际上从来没有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真正的发生过,为什么?因为出发点就不对等,即一方出卖的是自己的劳动力,是为了生存被迫进入市场的,另一方是凭借着资本可以设定各种各样压低劳动力的条件,甚至可以制造失业,把这种不平等伪装成了自然和公平的说法,就是典型的意识形态,而它们全部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即资本的私有制,而这一前提恰恰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公正的根源所在。就像我在第二卷第六期中开头提到的,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支配关系。
这是关于分配其中一面的问题,同样,它的另一面也是如今很多人带节奏的重灾区, 即根本不提私有制占主导地位,这个大前提各种帽子乱扣,主打剥削,煽动情绪。 所以大家在了解马哲的时候,从哲学角度,个人主观的推荐,大家要循序渐进,先从《1844 经济学手稿》开始,它是马克思整个思想的背景和开端,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或者《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哥达纲领批判》,最后再到《资本论》,否则容易产生误解,被他人带节奏,形成所谓的忽左忽右。这里也跟大家说声抱歉,因为我始终认为大家能产生误解,不是大家的问题,一定是讲的人,也就是我的问题。是我考虑的不够全面,直接更新了资本论,资本论完结后,我会逐步的按照我所理解的阅读顺序去给大家更新。可能那个时候大家再回过头来去看资本论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好了,我们回到正题,刚刚我们明白了生息资本的基本运作,现在我们来深入一下,来去看它是怎么循环的,怎么以增值带动增殖?首先,生息资本的公式是:
和我们之前讲过的货币资本的循环不同,它出现了两次的 G’,也就是包含了两次的回流,而且没有生产过程 P。这就意味着,生息资本不参与生产,却照样可以分走,甚至可以支配剩余价值。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过程,首先,货币资本家将货币借给了产业资本家(G-G),然后产业资本家用这笔钱购买了生产资料(G-W),通过生产或者流通将资本增值为了 G’ ,最后产业资本家把包含利息的 G’ 归还给了货币资本家,完成了第二次货币的回流。
这个过程与一般资本的循环不同,因为生息资本的第一次转移是一种借贷的关系,而这个循环要想成立,有两个前提,即 生产过程和法律。 首先,它是建立在一种法律制度上的,债务关系,必须要被制度所承认和保护,其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寄生虫,它是依附于生产过程的,但凡这两个环节,有一个出现问题都无法完成回流。
就比如,如果没有法律保障借出去的钱必须还,那生息这两个字,就直接作废了,因为根本没有办法合法的收回;又或者如果商品卖不出去,生产严重过剩,那工厂就会破产清算,借出去的钱就变成了沉没成本,也没有办法回流。
这两种特性,也从侧面的解释了为什么 金融危机一旦爆发,最先爆雷的往往是信用体系, 一旦信贷的信心崩塌,哪怕现实中的生产力还在生息,资本的循环也会立即中断,因为利息它不像商品价格那样有着自然的界限,而是由供需关系来决定的,这种任意性和投机性使利息变成了一种没有规律的东西,它依赖于生产,却又反过来因为不同资本家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上,存在着利益冲突又不断的破坏着生产,这种无序说到底,它其实还是 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
货币资本家,也就是资本的所有者和产业资本家,也就是资本的使用者,这两者在如何瓜分剩余价值这件事上总会来回的对抗,所有者希望拿到高额的利息,而借钱的使用者却又想用尽可能少的成本来去完成资本的增殖,谁都希望自己拿的更多形成冲突,而这种 冲突越激烈,秩序就越乱,整个体系也就越来越倾向于投机,这便是一种动态的无序,也是金融资本主义的历史前提, 更是美国曾经高喊去工业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大家注意,这里的无序不是说它没有上限和下限,而是指高度的偶然性,投机性和波动性。它的上限是总利润,如果利息等于了总利润,那产业资本家那就白忙活了,等于白给借贷资本家打工了,而它的下限虽然没有最低点,可以接近于零,甚至负利息,但市场中的反作用力,比如竞争或者供求关系都会阻止它无限下降。
在这两个区间内,利息呈现出了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注意这个不稳定是相较于商品价格而言的,因为 它几乎完全由市场的供需关系和资本间的竞争来决定的, 跨度极大,不像商品价格那样有着明确的生产价格来作为底线。
就比如,在繁荣期,大家都赚钱,不着急借钱,经济一片大好,资本需求强烈。为了抢占市场,利息往往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而在危机期什么都卖不动,人心惶惶的为了偿债或者止损,急需融资,这个时候利息就会飙升。而在萧条期经济停滞,资本大量的闲置,没有几个人敢去投资,那利息也会降到很低,甚至接近于零。
在这其中,有一类人,他们不靠劳动,而是专门靠吃利息来生活,这便是我们大家俗称的:食利者。
想问大家,既然他们靠这个生活,那他们会用哪些方法来去增加他们的收入?可能具体的答案有很多,但最终都会只在一个大方向上: 聚集,直至形成一个特权阶级。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掌握的资金量越大,能放出去的贷也就越多,收回的利息自然也就更多。这便是食利者为什么会逐渐阶级化的原因。
同样大家也能理解,当时私有制银行的作用,即把社会各阶层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提供给有需要资金的资本或者个人,但这又形成了一个矛盾的点, 即起初是为了收益更多而开始逐渐的集中,但也正因为这两者的集中,增加了社会上的总资金供给,结果反而把利息率给压低了。
这样一看,大家是不是认为利息它好像有一种内在的自然规律,不,它没有,这也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重点, 即所谓自然利息率是一种刻意构造的概念,它并不存在,所谓自然规律,只是试图把资本主义的供求关系伪装成必然的一个规律。这种伪装服务于资本家的利益,好让人们接受利息的合理性。
这里我们来加深一下,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工资吗?它是有客观基础的,即劳动力的价值,再比如地租,虽然还没有讲到是以后的内容,但大家可以先了解一下,它也是有客观基础的,即土地的稀缺性,而利息它纯粹是两类资本家分赃的结果,它没有自然的标准,他完全看双方之间怎么协商,所以他不像地租或者工资那样有一个客观基础。
在原文中,马克思还举了一个搞笑的例子:某位“犬税哲学家”也就是 卡’阿伦德,在一本儿书中,书名儿我就不说了,有些敏感,大家感兴趣的去看原文。他说利息率应该和欧洲森林数目的年增长率一致,马克思嘲讽这种观点为原始森林利息率。
当然,以我们如今的理解来看,这很可笑。但是在当时,尤其是金融体系还没有完全成型之前,这种莫名其妙的观点确实也挺唬人的,但他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疯狂和扭曲。为了使剥削更加合理,看起来更像是一套理所应当的完整体系,这种梦到什么说什么的观点都能成为一个理论体系的支撑。
但讽刺的是,没苦硬吃,你还年轻,人情世故也挺唬人的。它跟这种掩盖又有什么区别呢?都是把矛盾转嫁给了教育,转嫁给了社会,转嫁给了道德。说时代在进步吧,确实是,因为以前是用具体的物,比如树来去掩盖,但后来发现,人们真的会去看树的生长,来去反驳,于是干脆用一种看似合理但又抽象的概念来去掩盖这种不公,要知道抽象概念是极难证伪和反驳的,千人千说,这何尝又不算一种进步呢?
起初,人类创造了货币,但后来又创造了一种纯粹形式的权力,人们开始被迫追逐这种权力,于是货币反过来支配了人类,对于当时的工人来说,怎么活下去是首要的考虑问题,而对于资本家来说,怎么最大限度的以钱生钱是首要问题。
而这便涉及到了利息和利润,首先,利息它是具有统一性的,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利息率是统一的,或者极其接近的。这么说,可能有些抽象,就比如不管是一个开工厂的产业资本家,还是一个炒房的房地产商。只要他们在同一天,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下,去银行借钱,他们面对的名义利率往往是相同或者极其接近的可能,第二天利率会变,但他们还是按照借钱那个时候的约定来去还的。而不会随着变化而变化。但利润可不是这样的,不同行业的利润不同,生产时间也不同,市场的竞争更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即生产性的资本家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而货币资本家就非常的简单,只需要出钱收取固定的利息,而且不用考虑生产的风险,收益会相对稳定很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 工业资本主义必然会发展为金融资本主义 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 资本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增殖,生产过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当有更加简单高效低风险的方式出现,必然会取代生产,而这又导致了金融资本的权力会越发展越大,甚至演变成了不生产,但却可以控制生产。
这里我们来加深一下。首先,对于工人来说,他的处境是:
而对于产业资本家来说,他的处境是:
而货币资本家是:
这三者最终会演变为一种支配的关系,即货币资本家支配产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支配工人。最终,形成货币权力支配所有人,整个社会都围绕着钱生钱来去运作。
此刻,大家便能明白,为什么资本主义越接近所谓的先进,它的结构性矛盾就越大,就会越去工业化,内部就越空心,因为所有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靠投机来去获利,所有人都会认为钱好像自己会生钱,只要借出去,钱就能源源不断的躺着收钱,利息比任何的生产活动都更重要。
这便是商品拜物教的最高形式,但事实上,利息依附于生产,而生产始终是有限的,债务根本不可能无限的扩张。
我想他们不是不知道这些,只是他们不在乎,因为他们可以用一个又一个的意识形态对外宣称,钱生钱是天经地义的,资本家的收入是应得的,是辛苦管理和监督工人的回报,这怎么不算一种劳动呢? 工人和资本不是对立的,要知道感恩,因为他们给了工人工作,而这些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的迷惑大众,除了私有制导致地位的不对等之外,更重要的是工人很难找到源头。
就像我们刚刚说的,资本家辛苦管理和监督工人怎么不算一种劳动呢?乍一听,似乎是对的,但如果找到了本质的根源,便会发现它只是组织了剥削的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辩护,因为真正的监督和管理是直接服务于生产过程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给社会提供商品,它与劳动者的利益一致,与社会的总体需求一致,与资本一致,达到了三方的一致,并且可以与资本家的收入分离,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劳动。
而伪装成管理,实则剥削,它更像是一种控制,把人当成了一个工具,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逼迫着他们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恨不得把一个人掰成两个人用,好实现自己利润最大化,他们所谓监督和管理的核心目的是确保他们多干活,少拿钱,以增加利润,而不是单纯的为了生产需要。这便是马克思所提到的 监督劳动的二重性。
除了这些,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像我们在第一卷中讲过的,资本家特别排斥工人的孩子接受教育,甚至千方百计的在阻挠, 因为他们害怕这些被戳破,他们想把这种观念通过他们的父母传播一代又一代,这样他们的后代不仅会维护这种意识形态,而且还会幻想出“钱就是可以生钱”和“老板应该很赚钱”的观念,好让自己有一个盼头,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成为把他人踩在脚下的“资本家”。
就这样,被框在了一个扭曲的,人为制造的小天地中,但始终无法发现 劳动创造价值的根本事实, 直到他们又成为了下一代人的父母。
当然,这里我们说的教育是 真正的教育, 资本阶级很早就意识到教育这个环节是有可能打破他们这种统治的,于是他们也会刻意的去寻找一些人来去辩护。
在原文中,马克思就批判了不少关于这类的书籍,比如普莱斯博士在《评继承支付》中就为以钱生钱进行了辩护和美化,他甚至直接掏出了太阳系和上帝,他说:“一个先令在耶稣降生那一年,以 6%的复利放出,会增长成一个比整个太阳系所能容纳的还要大的数目,因此,一个国家总是能够摆脱困难的,因为他只要有一小笔的积蓄,就能在他的利益所要求的短期限内偿清大笔的债务。”马克思嘲讽说:这对于当时的英国国债来说是多么美妙的一个理论指导啊,因为它完全不提现实的生产条件,根本没有无限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所谓数字的增长是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且随着资本的积累,利润率也会下降,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最讽刺的是,当时的英国首相皮特相信了普莱斯的理论,认为这种增长可以自动的消灭国债,并制定了荒谬的财政政策。于是我们看到了当时英国的债务规模,根本没有下降,反而不断的扩大,但为了还债还得借债,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
可能大家对这里的国债有些陌生,我们来展开一下,首先它是一种虚拟的资本,说白话就是没有实际的价值基础,但却能带来收入。大家也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用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来对未来收益做出承诺的一个证书。就比如政府发行了 1000 元的债券,承诺每年付 50 块钱的利息。如果市场的利息率是 5%,那这张债券就值 1000 元。但如果市场的利息率降到了百分之二点五,那债券的价值就变成了 2000 元。是不是感觉不对啊?好反常识呀,怎么利息率越低,价值还越高了呢?你说反了吧?不,没反,我们先来明确两个概念:
第一个叫票面利息,它是固定的,就比如你这张债券承诺每年给你 50 块钱利息,这是写死的不变的;
第二个概念,叫市场利率,它是会不断变化的,这个大家很好理解。
现在我们把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便得到了债券的价值,它取决于未来能带来多少的现金流,也就是值多少钱,现在我们再来看刚刚的例子,当市场的利率是 5%的时候,你手上的这张债券每年会给你 50 块钱。但当前的市场上,别人投资 1000 块钱也能拿到 50 块钱,所以大家会认为这张债券一年给我 50 块钱,和市场利率持平,值 1000 元刚刚好,这个时候这个债券的价值就是 1000 元,但如果市场的利率突然降到了百分之二点五,那现在市场上的钱就只能赚到 2.5% 的利息了,换句话说,别人如果想年收益达到 50 的话,就得投资 2000 元才行,但你的这张老债券只投了 1000 元,就能每年拿到 50 块钱,那么此时恭喜你,你的债券升值了。于是市场上的人会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去购买你的债券,最多能出到 2000 元,它才和市场收益打平,这个时候,债券的价值就等于了 2000 元。发现了吗? 货币它不是静态的,它的时间价值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利率,大家可以把它看成是货币的一个时间价值。
而债券这种未来固定收益的工具,它的价值就取决于现在的人们愿意为未来赚 50 块钱投资多少钱。所以利率高的时候,人们对未来钱的估值就比较低,那么债券的价值就比较低,反过来利率低的时候,人们对未来钱的估值就会比较高,那么相应的债券的价值就会更高。
明白了这些后,那么大家也能明白股票是什么?它本身其实就是一张纸或者一个电子的证明,它代表的是一种对未来是盈利还是亏损的预期,我们可以从公司的经营状况或者各种国际局势等等来去判断,然后选择做多还是做空,它更像是一种信心的博弈。
所以大家可以发现,某个上市公司的股价是有可能在一天之内大涨大跌的,但是它的实际资产并没有相应的变化。这便是虚拟资本的核心,即它本身不代表任何实际财富,甚至价格以其对应的实际价值完全脱节。而这就意味着,它非常的容易炒作,也就是通过舆论结合各种金融工具,把废纸变成钞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泡沫。但一旦破裂,信心崩塌,那股票又会变回废纸。
所以信用制度,它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抛开它是不切实际的,关键点就在于谁使用它以及怎么使用它, 没有信用制度我们如今的现代经济基本没有办法运转,但是在私有制的逻辑下,它又会让贫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因为它会形成一种阶级特权,一种近乎于疯狂的特权。
正如马克思写道,信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达到的最完备的形式,它将私人资本变为了社会资本,而一旦到了这里,所有的剥削形式全部会发生质的变化,金融资本主义,它既剥削劳动,也剥削工业,甚至还剥削政府。 他会先通过金融信用的控制权,把医疗,教育,住房等等,这些类似于衣食住行的基础设施全部私有化,直至形成垄断,然后在工业资本主义原有的剥削基础上不断的提高生活成本,让人最大限度的负债,甚至让人最大限度的把工资全部用来偿还债务以及购买被垄断的那些基本服务。
这样就等于提前的掘取了这个人未来的价值,甚至可以做到把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到死亡结束的所有价值通通榨取干净。而工人们也不再敢组织工会和罢工了,甚至心甘情愿的接受各种压迫和恶劣的工作条件,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工作,失去经济来源,真到了那一步,不仅会失去现在靠贷款得到的一切,而且还会不断的产生罚息。
你说人到底聪明吗?动物最多只能和几十个同类维持联系,而人靠着想象,神话、故事和概念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让他们彼此竞争却又互相合作,彼此爱慕,却又互相仇视。我想是聪明的,聪明到就算知道所谓的概念不是自然产生,而是人为制造的,却依然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口口声声的说着,向来如此。聪明到可以一边喊着不公,却又着急的成为不公的一部分。聪明到把剥削包装成感恩,把债务包装成责任,把吃苦包装成常态。聪明到把自由的消费等同于自由的人,好让人们真的相信消费就是自由。
你说人到底矛盾吗?明明知道部分有价值,整体才能有价值,但却一边寄希望于整体,一边又贪婪的破坏着局部。一边骂着别人拜金,一边又说做个俗人,欲望满身,一边相信我们未来会更好,一边又把玩儿心眼儿,不吃亏,乐此不疲的传给下一代。
你说人是会做梦的动物,还是只会自欺的动物?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还是擅长给荒谬找借口的动物,或者你可以告诉我人到底是什么?
- 标题: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四期:利润分割为利息 企业利润 生息资本
- 作者: Haijun Qiu
- 创建于 : 2025-07-16 21:00:00
- 更新于 : 2025-07-16 13:31:48
- 链接: https://blog.invictusqiu.top/2025/07/16/Capital-15/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